周杰:自编家史传后世

“编印这部《家史汇编》,是为纪念我家始祖周永鑑入川309周年;定居塘坝的第一代九世祖(祖父)周忠盛诞生140年;定居永乐乡和第一代人十世祖(父亲)周崇有诞生107周年……汇编是我们家族现有谱术史料的第四个版本,比原来的初编本、自编本、修订本的内容更加丰富,相关史料更多,图片大幅增加。”

85岁的周杰退休前是昆明市第三农场的党委书记,少年时代是在重庆的“国统区”长大的。1950年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炮兵部队战车三团的一名战士……从军29年后退伍,又在昆明市第三农场工作了16年。

45年的工作经历,让周杰积累了很多东西。1995年退休后,老人还积极参加了老年大学书法班。至今,80余幅作品参加过各种展览,获过不少奖项。业务时间还编写家谱,创作了很多诗歌作品。“退休的意义就是退出修养,关键在‘养’;我注重一个‘乐’字,做到老有所乐,心情舒畅。”周杰这样介绍自己的养生之道。

2024022206260240

 

在困境中渡过童年

“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我家奉旨入川的先祖周永鑑率领全家从湖南祁阳县迁往四川省重庆府潼川州安岳县长林乡观音沟牵牛房子插占为业,后又迁往牛王寺银窝石定居,也就是现在的的四川省内江市安岳县东胜乡一村六组,在那里繁衍了十多代后人。”

人到耄耋之年,对家乡的怀念益重,周杰也是这样。多年不在故土,让他对故乡的“根”越发牵挂,对祖辈的艰辛,也是念念不忘。“没有父辈的执着和坚守,就没有我们这一代人的幸福。”

100多年前,周杰的祖父周忠盛因家贫无法生活,小小年纪就独自离家到30里外的潼南县塘坝场帮工学弹棉花,出师后自己做小本生意。后来,才得以在塘坝场瓦子凹梧桐沟定居,租种田地为生,后生有二子一女,周杰的父亲周炳荣是长子。解放前,全家人都是靠佃租种田和做点小买卖维持生活。

1932年周杰出生时,祖父母相继去世,全家人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父母身上。“父亲幼年时读过几年私塾,能写会算。将祖父留下的几百元钱经营土纸土碗,后贩洋纱和土布,最后经营日用小百货;叔父也是干农活的好把式,街天也做点小生意。两兄弟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一直都在一起生活,相处和睦。”

周杰出生时,由于家境贫寒,母亲营养不良没有奶汁,只好冲米浆喂养。7岁上学,,读过私塾,9岁丧母,17岁初中毕业。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加重赋税,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1949年10月,国民党几个军的兵力经过地处成渝公路沿线的塘坝场,奉命开往成都,市民人心惶惶。

在此情景下,年底,父辈急着给17岁的周杰晚婚。不久,当地宣布解放,但土匪很猖狂,甚至在街面上抢劫商铺财产,就连周杰妻子的陪嫁衣物等也全部卷走。随着缴匪力度的增大,老百姓的生活才开始稳定下来。

2024022206262071

期间,周杰还到岳父家学医,顺便教十几名孩子读书。当时,人民政府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周杰终于也坐不住了。后来,他得知驻防本县双江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炮兵战车第三团招收战车驾驶学兵,遂欣然前往。

“当时,老人们死活都不让我当兵,后来,还是父亲和叔叔看岳父同意了,才算是放我走。”说起一甲子前的事情,周杰开心地笑起来,心里依旧很感激开明的岳父。

 

在军营中挥洒青春

1950年12月4日,周杰入伍。当时,他还是自带行李,前往潼南县部队招考组报道,被团部分配到战防炮兵营七连四班当了一名光荣的炮兵战士。

“当时,部队招收年轻人入伍,主要是提高部队文化素质、改变结构、充实骨干、培养选拔人才。从此,我走上了影响我一声的正确革命道路。这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从此,我开始朝着军旅生涯迈进。”

步入军营,一切都让周杰感到新鲜,处处充满阳光。充足的军需给养、正规的军事训练,无一不让他欢欣鼓舞。当时,杨家大院是战防炮营的营部和七连的驻房。每次从这里经过,周杰都肃然起敬,内心充满了自豪感。

周杰从军时,正是抗美援朝初期,部队大搞军事练兵活动。他被选为五七战防炮瞄准手进行特殊训练,用过的枪代炮子弹不计其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51年4月份全团举办的的实弹射击竞赛考核中,周杰被团部评为三等优良射手,在全团军人大会上受到团长姜敏的嘉奖。

“五一”期间,部队参加重庆检阅游行回来后,团部开始整编,分别归属军委装甲兵和炮兵建制系列。炮兵营全部人员装备奉命调往铜梁县西温泉组建炮兵第四零七团,1952年又改为榴弹炮兵第四十九团。当年,全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进军运动,周杰被抽调担任辅导教员,进行扫盲工作。两年的文化大练兵结束,周杰被荣记三等功,评定为排副级。

2024022206263771

“当时的副排长的月津贴为15元,这个津贴,还已经是战士的一倍半了。”周杰笑着说,在以后的军旅生涯中,他基本上都是从事与文化有关的职务。1956年,周杰已经在师干部部担任助理员。当年秋收后,妻子王淑超千里迢迢,用7天时间赶到干海子营房探亲。后因周杰工作繁忙,又独自回家了。

次年,周杰的两个男孩降生,当时妻子难产,还多亏岳父请来县医院的医生下乡抢救,母子才脱离危险。当时,每个婴儿体重不足两公斤,是妻子艰难将两个孩子慢慢养大。三年困难时期,妻子常常将自己的一点口粮省给孩子熬稀饭。

1976年,师部要办农场解决部队的粮食和副食供应。周杰被调到嵩明县杨林镇八步海接收撤销建制的军马场2600亩的肥沃坝地,并担任党委书记、政治委员,代管一个建制营负责生产。当年农场产粮50余万公斤,养鸭四千余只,之后随着逐年发展壮大,极大地改善了部队的生活。

 

在农场里施展才华

1979年,从军29年的周杰转业。他还对新班子扶一程、送一程,坚持到8月底才离开岗位,回家等待地方分配。“在29年的军旅生涯中,我交了一份合格答卷,得了一张没有文凭的‘文凭’,这张‘文凭’让我受用终生。”对自己的从军生涯,周杰这样评价。

之后,周杰被分配到昆明市第三农场任副场长。当时,三农场也是县团级单位,地盘宽、人员多、摊子大、任务重。上任后,他被当选为机关党支部书记,除了农牧工商的业务不抓外,其余都归他管。他从整顿机关驻地环境入手,带领机关人员栽种花草树木、粉刷墙壁,大搞室内外环境卫生,将看似农家大杂院的机关变得清爽亮堂,令人耳目一新。

“当时,我们在机关院内栽种了四棵象征农牧工商四个行业的藏柏,象征着四大行业蒸蒸日上。如今,这几棵藏柏早已成为参天大树。”说起在农场的日子,周杰还是留恋不已。

在农场的16年里,周杰发挥了他在部队积淀的才华和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从整顿环境开始,到保证职工喝上开水、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还能洗澡、开通通勤车、建立会议室,彻底解决了之前三农场坐在山坡上开会的历史。同时,规范了各类组织学习制度,规范职工福利发放标准、误工误餐补贴奖励等制度,受到了职工的一致好评。

另外,他还将党委制、政治工作制、军政首长分工负责制有机地移植到地方农场建设中,积极支持场长大胆行使职权,一切生产行政问题均由场长最后拍板。党委只管企业中的需经党委讨论、集体决定的重大问题。这些措施实施后,场长们放手抓生产,三农场各方面都出现了勃勃生机。

当时,昆明的牛奶不少是三农场供应的。从农场挤出的鲜奶,等运到在城区的光华街的销售点时,牛奶还是温热的,深受市民钟爱。

为了保证昆明市场的牛奶供应,三农场每年要储存600万公斤的青储饲料,用来饲养1500头奶牛。而这些饲料,都是由三农场代管的青龙大队的社员们提供的。为了保证青储饲料的供应量,周杰也是经常深入周边生产队协调各种关系,深得社员们爱戴。

“讲实际、干实事;讲原则、讲党性;能忍辱负重、不计得失,是老书记的性格。”多年过后,在说起周杰时,三农场的干部职工还是这样评价他。

2024022206265435

 

在退休后发挥余热

1995年,周杰拿到了国家干部退休证。在从军到地方工作了45年后,他终于可以休息了。

“退休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人生的最后一站。”如何安度晚年,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重大课题?很多平时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情,现在他都有时间逐一去做了。

为了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周杰先后参加了省市举办的老年大学书法班,藉以提高书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六年结业后,又参加了省市老干部书画协会、市老干部诗词协会继续深造。平时,还坚持练太极拳、散步,参加盘龙区武术协会,投身社会活动、参加社会调查、积极操持家务……

“练书法、学诗词,参加老年的各类艺术活动,确能促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能不痛不病,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除此之外,凡是省市区和农场有重大庆典活动,我都要拿出自己的书法作品,作为对党、政府和企业的回报。”

为提高书法作品内涵,周杰还自修古典诗词、文赋经典,纂写多篇文章发表在《春城老年书画报》、《春城诗词》和《中国老年书画报》等刊物上,大大丰富和提升了退休后的生活情趣。

此外,缘于对故乡和根的眷恋,周杰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写整理了《周氏族谱》,编写了《往事烟云》、《清气无声》、《八十抒怀》等10余册书籍留存与后人阅读。

“能安度晚年,除了我注意锻炼身体和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外,还离不开和我相濡以沫了60多年的老伴的照顾及子女们的关心,还有党和政府的多方面爱护。”三世同堂的欢乐,让周杰随时心情愉悦。

周杰是个重感情的人,2009年,老伴因病去世,周杰心情很沉重。回想起一生中妻子为家庭和子孙付出的心血和留给子孙的优良品质,他特地在安置老伴的骨灰时,编印了一个小册子,将写有妻子生平的这本《萱德留芳》作为对妻子的纪念。

“寻求快乐靠自己,坚持锻炼强身体,心平气和不攀比,乐不忘忧大欢喜。”这几句话,是周杰退休21年的心得,也是他送给所有老年朋友的礼物。(文图/张密 陈克东

 

 

(0)
上一篇 2024-02-22 15:33
下一篇 2024-02-24 00:10

相关推荐

                                                                                                                  致敬城乡美容师-发现最美环卫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