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公园|弘扬长江文化 激活文旅资源 服务人民群众

延绵6300多公里,哺育万千生物,长江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2022年1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也是继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之后,我国启动的第五个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长江沿线13个省区市把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力度,在开展“长江大保护”过程中,实现文化共守护。

挖掘长江文化内涵 讲好长江故事

“爷爷,我们家的故事讲完了吗?”“孩子啊,长江的故事讲不完!到底有多少,爷爷说不清楚。”这是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熊召政创作的歌舞剧《家住长江边》尾声里的一段解说词。

生在长江边的熊召政,对长江有着深厚的情感。数十年间,从三江源到崇明岛,他的足迹遍布长江沿线,深感“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四时风光秀丽,人文各有特色。“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一个公共文化载体,应该让每个人把一整条长江放在心里。”熊召政表示,将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整合起来,对重新激发民众对长江的热爱和珍惜、传承长江文化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当下,他正在创作《武汉传》,希望将发生在长江岸边的一些重要事件与名人典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呈现给公众。

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等不同文化形态交融互动,共同构成了包容开放、多元共生的长江文化。对其内涵的深入挖掘,是讲好长江故事、提升中华文化标识传播度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长江沿线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积极投身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湖北武汉明确将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先行区,谋划建设长江国家博物馆,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纳入武汉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部署。近年来,为彰显长江文明,武汉市已在长江文明馆举办两届“大河对话”国际论坛,联动世界19个大河流域、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推进大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长江重庆段正式被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据了解,重庆各区县策划储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共计270个,涉及博物馆纪念馆、遗址遗迹、特色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文化旅游复合廊道六大类项目建设。

提高文化遗产利用率 长江文化“活”起来

用公园的形式展现长江文化,让老百姓能够进入文化遗址,感受文化氛围,增进文化自信。近年来,加大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拉近历史与公众的距离,成为各地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举措。

2021年底,三星堆博物馆修复中心改造后,以开放式修复馆向公众开放,全面展示考古新出土文物整理与修复工作实景。“以往,文物完成修复才能展示给公众,现在,大家可以在考古整理研究的第一时间,就看到出土文物上展台的全貌,沉浸式感受文物修复保护的全过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介绍,这种创新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宣传推广长江沿线文明成果。

近年来,各地都上新了大量优质展览。今年5月18日至8月28日,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推出“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通过300件(套)珍贵文物述说南京与长江的故事;6月10日,湖北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以“千年文脉——长江文明考古展·湖北”“世纪工程——三峡考古湖北成果展”“长江文明展(数字)”三大展览,为公众敞开了解长江文脉的大门。

弘扬长江文化、讲好长江故事,离不开三峡移民。在重庆万州,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是为纪念三峡百万移民而修建的专题性纪念馆,是三峡库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移民文化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目前,该馆正推进三峡移民红色基因库建设,已完成7件重要历史文物和移民展厅的三维数据采集、336件(套)移民文物照片拍摄、15部移民红色故事摄制等第一阶段任务,最终将全息呈现和展示三峡百万移民工程的伟大壮举和辉煌历程。“每当我讲起移民和移民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都会情不自禁地流泪。”像讲解员何江霞一样,许多当地民众也是三峡移民文化的见证者,并自觉成为三峡移民精神的传承者。

充分利用线上平台,提升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安徽省渡江战役纪念馆坚持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创新传播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深入了解长江文化。业界专家认为,可以依托数字信息化平台,建设长江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数据互通,同时联合长江流域文博单位,整合全线文物资源数据,借助云计算技术,打造线上长江文化体验与呈现系统,丰富文旅服务体验。

打造活动平台 激活发展要素

今年初,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沿线13个省区市着力打造精品特色活动,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将长江文化带入群众生活。

湖北推出长江主题展览和“漫步江城——开启长江文明之旅”长江灯光秀等系列活动,并在第七届长江读书节上联合长江沿线13家省级图书馆,开展“沿着长江读中国”系列活动,彰显长江主题,营造浓厚氛围。日前,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媒体宣传推广活动,面向社会征集探访团成员,消息发布当天网络关注量超100万。“活动中列出的大部分历史遗迹都没去过,这次一路有专家讲解,可以先把家乡武汉与长江的历史文化弄清楚。”已经报名的曹女士计划带孩子参加活动,深入了解长江文化。

江苏率先设立“长江文化保护日”,提高社会保护长江文化的意识,通过着力打造“水韵江苏”等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实现价值引领,加大对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的投入和宣传力度,使之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长江文化盛典之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与句容市、仪征市联手开展了“跨江沿江 互通互融”宁镇扬核心区长江文化保护与传承主题活动,并签署《宁镇扬核心区长江文化保护与传承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深化文化、文物、广播电视等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

四川省注重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协调,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结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等重大战略,引入社会力量,将长江生态修复与升级文旅服务同步推进,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安徽省注重深化资源优势,在特色景区打造人文教育与文化体验功能区,持续增进长江文化感染力。湖南、青海、贵州等地均已启动长江沿线文物考古调查工作,将“讲好长江故事”提上重要日程,积极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行区。

四川:挖掘区域特色资源 奏响长江之歌

文旅中国记者 王彬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当深情而壮阔的《长江之歌》响起,总能激起澎湃的激情。在长江上游的四川一带,爱长江、护长江、颂长江的氛围格外浓厚。

推进文化建设,全面展现长江的风采,从提升服务品质开始。

四川宜宾,自雪域高原奔腾而下的金沙江与穿成都平原蜿蜒而来的岷江在此汇流,造就了“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名,也塑造了兼容并包、勇于进取的精神气质。近年来,宜宾不仅通过系统生态修复,为长江着上美丽的“绿衣裙”,还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挖掘区域特色资源,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十六字电文,让抗战期间的学界名流感受到李庄古镇的博大胸怀。今年,在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古镇”,占地1000多亩的全新景区“李庄古镇月亮田”已建成开放。以60亩水街、86栋仿古建筑、沉浸式民俗表演,为人们展开一幅烟波氤氲、古韵绵长的山水人文画境。

长江之畔的江安国立剧专旧址,现已成为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所在地。目前,这里正在建设中国戏剧博物馆,将大量运用高科技展示手法为游客提供观展情景式和互动式体验。

坐落于三江交汇处、建于清代、见证川滇水码头辉煌历史的冠英街,也正在紧锣密鼓修缮改造中。“以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将其打造成人文生活综合体验区,力求让这些承载宜宾历史文化元素的清代民居焕发生机,展现长江文化的风采。”宜宾市翠屏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长江流域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已成为学术焦点,也是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重要研究主题。

以长江为线,串起巴蜀、荆楚、吴越3个重要的青铜文化圈,去年四川博物院的“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以518件珍贵文物,集中展现了青铜时代长江流域的文明气象,表达出长江文化同气连枝、多元一体的内涵。为配合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四川博物院还推出了6场专家讲座,为普通观众深度解读长江文化。

龙文化是泸县文化的符号、精髓,也是长江文化深厚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泸县着力构建龙舞、龙桥、龙雕“三位一体”的龙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立龙舞文化国家、省、市、县四级传承人制度,整体推进龙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建立传习所16处,全面普及龙舞技艺,全县舞龙人数达1000,成为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力量。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镇馆之宝是国家一级文物“南宋高浮雕青龙石刻”,该馆结合龙文化、石刻文化,打造的各类文创产品也备受青睐。

“泸县将发挥泸县川渝毗邻的地理区位优势,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旅游线路,做优文旅服务。”泸县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深入挖掘龙文化、石刻文化,让其融入生产生活实践,助推长江文化发展。

近年来,四川的一批品牌群众文化活动都突出长江主题,通过群众参与面广、影响力大的歌咏和广场舞等活动,大力宣传长江文化,持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放歌长江头·幸福奔小康”四川省第四届群星合唱展演,以文化为载体,以长江为主题,展示了四川丰富的长江资源和优厚的文化基础。活动期间开展的长江文化宣传周成为百姓理解长江与家乡文化基因的窗口。

首届“神韵号子·唱响南溪”号子音乐节上,四川省各市(州)及区(县)文化馆的25支代表队近百位“号子”演唱者齐聚南溪,让观众在气势磅礴的“号子”中增强对长江文化的认同感。

2022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暨四川省“千龙千狮闹新春”示范展演中,雨坛彩龙、水车龙、板凳龙、布衣龙、荷花龙等20支舞龙队伍,通过方阵连响、腰鼓、绸扇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表演,展现了四川省乡村振兴特色成果,传递出奋斗不息的精神,讲述了长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安徽:突出长江主题 增强文化认同感

文旅中国记者 王彬

国家文化公园|弘扬长江文化 激活文旅资源 服务人民群众

以“长江诗歌文化”为主题的第33届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在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诵中,人们静静聆听,深深凝望,仿佛从诗仙李白的佳作中看到了安徽的山水、感受到长江文化的延绵。这是2021年举办的第33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上令人动容的一幕。

与往年相比,第33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一大亮点是,首次重点突出长江文化主线,围绕诗仙李白与马鞍山的不解情缘,充分展现马鞍山在长江文化中的独有地位和独特魅力。对已有30多年发展历史的品牌节庆活动,这一举措象征着新内涵的注入,也是安徽着力推进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一大缩影。

以长江为背景,以绿色为底色,以大堤为舞台,马鞍山正积极开展“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

围绕长江文化,马鞍山不仅举办了全国诗歌征集、书画创作大展、“跟着李白游马鞍山横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还组织相关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长江文化”的丰厚内涵。“在基层还活跃着一批本土文化、民俗文化方面研究的土专家,他们通晓当地历史文化,多数参与过地方志、厂史、家谱等撰写,热衷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传播,是推进马鞍山长江文化研究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应采取灵活多元的机制举措,整合到马鞍山长江文化一体化团队中。”不少专家从队伍建设出发,建议加快建设一支马鞍山长江文化“宣讲、咨询、教育、研究”队伍。

据了解,目前,马鞍山已基本厘清“长江文明源头文化、长江山水文化、长江诗歌文化、长江战争文化、长江红色文化、长江工业文化”等马鞍山长江文化脉络,明确了马鞍山与长江文化的紧密联系,为深度参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对长江马鞍山段濒危损毁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马鞍山对重点文物进行预防性主动性保护,并分级分类提升马鞍山长江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等展示体系建设,建设完善一批教育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考古研学基地,进一步提高传承活力。

凌家滩的远古文明曙光、项羽霸王祠、伍子胥过昭关、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白《望天门山》、刘禹锡《陋室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众多卓越文化人物、事件以及光辉思想文化,是马鞍山长江文化传播的独特优势。为此,马鞍山在高水平办好李白诗歌节的同时,还举办“凌家滩文化论坛”,创作《小江豚归来》等长江文化系列文艺作品等,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

同时,马鞍山还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期间,举办长江文化主题非遗活动,通过教育引导、文艺创作、宣传展示、文化熏陶等,讲好长江故事,唱响长江之歌,让长江文化成为厚植家国情怀、凝聚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

值得一提的是,马鞍山注重联动推进、多元整合,全面提升马鞍山长江文化综合实力。一方面,与沿江城市联动,强化与长江流域各省市文化体系共建共享,打造跨区域的文化交流论坛;另一方面,与重大战略对接,推动马鞍山长江文化走出国门,如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奖牌发布时,马鞍山推出《当冬奥会奖牌邂逅5000年前玉文化——探秘凌家滩遗址》中英文版,同步在全球传播,讲好讲活了长江历史和马鞍山文化故事。

不仅如此,马鞍山还与社会力量衔接,建立政府、公共部门、群众联动参与机制,以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为重点,将长江文化元素符号嵌入节日庆典、民风民俗当中,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文化设施,营造具有长江文化特征的社会氛围,推动长江文化与品牌活动有机结合,创意策划长江音乐节、长江文化读书节、长江非遗美食节等,着力吸引游客和群众参与,增强了人们对马鞍山长江文化的识别度、认同感和归属感。

湖北: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样板段

文旅中国驻湖北记者 瞿祥涛

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省份,是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富集地、红色文化的繁盛地,文物资源富集,还是三峡工程的库坝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华中水塔”神农架所在地,水文化尤其丰富。

2021年12月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相关文件,正式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为中央确定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省份之一,湖北正深挖潜力优势、积极谋划推进,按照保护优先、强化传承、文化引领、彰显特色原则,努力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样板段、长江文化展示阐释核心区、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

深入学习领会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要求,湖北省主要领导多次就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并数次召开专题会,研究推进思路。高规格成立由湖北省委副书记任组长、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和湖北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湖北省直24个部门及重点地市为成员的湖北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推进方案》。

同时,湖北省、武汉市文旅部门积极谋划长江国家博物馆建设,组织项目论证,开展项目选址,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办公室汇报争取支持。

湖北省内科研院所众多,研究长江文明、文化、文物、生态、水文等学科的权威专家会聚。湖北省与武汉大学共建了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承担国家文物局重要课题,开展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此外,湖北全面启动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系统梳理资源状况,深入挖掘价值内涵,推进长江文物保护传承,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为编制建设保护规划和文物保护专项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对接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完善和长江绿色廊道规划编制,统筹考虑沿江水、岸、港、产、城关系,组织各地谋划一批体现地域特色、支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项目,并聘请有着丰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编制经验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保护规划,建议稿初稿已于6月底完成,正在按专家研讨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湖北还拿出专项资金开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课题研究,设置重点课题10项、一般课题15项、自筹课题若干。目前,省内外共有217个专家团队申报,掀起了湖北省研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热潮。

围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湖北创新举办各类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湖北承办“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推出长江主题展览、“漫步江城——开启长江文明之旅”长江灯光秀等系列活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共同举办“弘扬荆楚文化、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专题研讨会,专家学者纷纷贡献“金点子”,如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认为,地处长江中游地区的武汉盘龙城遗址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国内外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可打造为湖北省文化遗产的明星产品,并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家文化公园|弘扬长江文化 激活文旅资源 服务人民群众

湖北考古博物馆

跨越时空,穿越古今,追寻时间的脉络,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6月,湖北考古博物馆开馆,这是继陕西考古博物馆之后我国第二家大型考古博物馆。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北考古博物馆将被打造为集考古出土文物保管、收藏、保护、展示、研究与文化传播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场馆,不仅是“荆楚文化的基因库”,也将成为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支撑。

据介绍,下一步,湖北将全面实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推进方案》,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分工职责,建立全省部门协力、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按时保质完成《长江(湖北段)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保护规划建议稿》编制工作;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向中央有关部委汇报,力争长江国家博物馆这一标志性重大项目落户湖北。

江苏:多方合作让长江文化焕发新活力

文旅中国记者 王彬

国家文化公园|弘扬长江文化 激活文旅资源 服务人民群众

2021长江文化节开幕式

高亢的号子、悠扬的山歌礼赞文明,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汇聚共谱新时代交响……连续18年高标准举办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江苏省张家港市扛起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始终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摆在重要位置,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04年,张家港携手湖北、湖南、重庆、安徽等长江流域省区市,以长江文化为主题,举办“(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通过戏剧、书法等文艺形式,串联起沿江城市的文化交流,密切了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江海回荡的天地间,这一方舞台成为江苏保护、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体现。至2007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简称“长江文化节”)时,这一活动已获原文化部创新奖等多项荣誉,被明确为江苏重点培育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之一。

18年间,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期待不断更新,以长江文化节提质升格为抓手,张家港保护、弘扬、传承长江文化的信念更加坚定,举措更加务实。

国家文化公园|弘扬长江文化 激活文旅资源 服务人民群众

2021长江文化节系列活动:未来非遗——当代视觉艺术展

国家文化公园|弘扬长江文化 激活文旅资源 服务人民群众

2021长江文化节系列活动:考古里的长江文明主题展

秉承“交流、交融、共建、共享”的理念,张家港不断健全“共护、共建、共享”发展机制,先后成立国家一级社团“长江文化促进会”和全国首个长江文化博物馆,每年创新举办“写长江”“画长江”“唱长江”“摄长江”“看长江”“赞长江”“说长江”“咏长江”等“长江颂”系列活动,定期举办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和长江文化高层论坛,交替举办长江流域戏剧家协会座谈会、群众文化学会专题研讨会,承办“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扬子江诗学奖、“诗歌里的城”朗诵会,并推出“未来非遗”当代视觉艺术展、沉浸式互动展“风起黄泗浦”等互动体验活动……如今,长江文化节已形成“文物、非遗、戏曲、文旅”四大内容主线,成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前沿阵地,是长江流域城际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优质平台,在推动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据统计,2021年长江文化节开幕式直播观看人数超400万。

除了长江文化节,张家港的公共文化活动和服务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受到创新发展的活力。

2021年,张家港博物馆一方面深化馆校合作模式,深化社会教育实践。例如,与当地梁丰小学合作推出“另一个黄泗浦——青少年研学创意作品展”,甄选黄泗浦遗址出土的典型文物,以青少年的视角开展研学创作,将纸雕、錾刻、泥塑、拓染等传统技艺与3D立体打印、光影技术手段相融合,重塑“另一个黄泗浦”。同时,还推出“跟着国宝看长江”展览及课程,提供定制“千年黄泗浦”系列研学课程,举办手作活动,开展“小小文物守护人”志愿讲解员培训等活动,将博物馆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吸引大量青少年参与。

为提升群众参与度、提高文化惠民效能,张家港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百姓消费相结合的运作机制,将各类文化活动输送到城乡群众家门口。从长江流域精品小戏在张家港市、镇各剧场的展演,到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非遗主题展示,这些活动无一不是群众的“心头好”。

谈到长江文化品牌提升的发展思路,张家港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张家港将聚焦文体旅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推动全流域文体旅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协同发展;聚焦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传播推介,加强长江沿线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博物馆、艺术馆及特色服务项目推介;聚焦守护长江文化根脉,以国有博物馆为主干,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和民间收藏积极参与,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聚焦“长江文旅”数字化协同,拟推进“长江流域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数据库”“长江沿线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库”“长江沿线城市艺术精品数据库”等建设。此外,还将推进原创艺术金牌展示展演,重点展示推介长江流域沿线城市原创艺术精品。

责编:李扬

2022年7月19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激活文旅资源 弘扬长江文化 服务人民群众》

↓ ↓ ↓ ↓ ↓ ↓ ↓ ↓ ↓

国家文化公园|弘扬长江文化 激活文旅资源 服务人民群众
(0)
上一篇 2022-08-17 21:06
下一篇 2022-08-18 01:14

相关推荐

                                                                                                                  致敬城乡美容师-发现最美环卫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