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叫大理‖风都吹不进去的地方,是“三月街”上浓浓的乡愁(下)

“雕得金龙腾空飞,刻出雄鸡报五更,凿成百鸟枝头唱,镂花引蜜蜂。”一首传统的白曲,是对剑川木雕最形象生动地吟唱。

剑川县素有“中国木雕艺术之乡”之称,剑川木雕具有悠久历史。目前有木雕合作社、企业、工坊等300余家,从业人员约2万人。其中,3000余人长期在北京、西安和省内的昆明、保山、丽江等地,从事古建筑建设和木器木雕制作。

有一种生活叫大理‖风都吹不进去的地方,是“三月街”上浓浓的乡愁(下)

剑川木雕:“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

“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剑川工匠,带着各自精湛的手艺走出家乡,将剑川木雕带到五湖四海的现象。

在大理州剑川县,有这样一个人,在20多年的时间里,像父辈一样一锤一斧、一凿一刨中坚守一门技艺,他就是段四兴。1995年,他的父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段国梁,创立剑川兴艺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木雕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段四兴介绍,经过长期的发展,剑川木雕已形成中国西部地区独树一帜的民族木雕流派,其产品分类不断发展细化。大体可分为建筑木雕(含装饰木雕)、实用木雕、陈设木雕、旅游工艺品4大类型,有1000多个品种。2011年6月,剑川木雕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二批扩展项目)。

有一种生活叫大理‖风都吹不进去的地方,是“三月街”上浓浓的乡愁(下)

在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中,木雕技艺与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相结合,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介质。木雕在纳西族中展现了“披星戴月”的民族元素;在彝族中展现“火元素”……木雕技艺在云南各民族的传承和借鉴中,形成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民族文化品牌。

“木雕产业要发展,必须带动和吸引更多的劳动者从事木雕生产。基础厚、产能大,剑川木雕这个传统产业,才能真正成为支柱产业,才能带动从业者富裕。”这是段四兴从20岁拿起刻刀、又经过20多年的从业经历得出的思考。

长期以来,段四兴一直致力传承剑川木雕技艺,并希望以培训的方式发展壮大剑川木雕。2015年5月,针对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木材资源丰富,独龙族群众希望“变柴为宝”又缺乏开发技能的实际,公司依托木雕艺术大师师资力量,变外部“输血”为内部“造血”,在企业为独龙族、傈僳族等43名学员开办培训班。

有一种生活叫大理‖风都吹不进去的地方,是“三月街”上浓浓的乡愁(下)

段四兴在进行木雕制作中的修光流程(胡超 摄)

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独龙族学员160余名、傈僳族学员196名。通过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让传统木雕技艺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共同发展的桥梁。同时,还设立了“少数民族木雕技艺人才培训基地”教室,为农村就业培训搭建平台,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诺邓火腿:《舌尖上的中国》让火腿“走”得更远

北纬25°28′~26°23′之间,东经98°52′~99°46′——大理州云龙县诺邓火腿产地。诺邓火腿产地涉及诺邓镇、长新乡、白石镇、宝丰乡、检槽乡、关坪乡、团结乡、功果桥镇、苗尾乡、漕涧镇、民建乡等11个乡镇,生产区域范围4400平方公里。

云南有三大著名火腿:宣威火腿、鹤庆圆腿和云龙诺邓火腿。其中,诺邓村生产的火腿,在制作工艺方面独特,为国内所罕见。诺邓火腿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诺邓盐井就已开采;云龙千年白族古村——诺邓盐文化,造就了诺邓火腿腌制历史,因选用诺邓古盐井卤泥的独特腌制方法而得名。

早在前清时代,诺邓火腿就经过南方的“丝绸之路”,出口缅甸、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如今,云南大理一年一度盛况空前的三月街集市,“诸商云集,环货山积”,各族人民都争相购买诺邓火腿。

有一种生活叫大理‖风都吹不进去的地方,是“三月街”上浓浓的乡愁(下)

“火腿发酵温度和湿度最为关键,温度达到30、湿度80%,它才开始慢慢发酵。火腿一年发酵一次,冬天霉菌就不见了;到次年七八月份又重新发酵,每次发酵都会把里面的水分尽量排出去……”

在非遗创意集市上,省级诺邓火腿腌制技艺非遗传承人杨伍松,向大家讲解着诺邓火腿腌制技艺。

1964年,杨伍松出生在诺邓古村一个普通人家,现为云龙县诺邓火腿食品厂厂长、大理州工商联执委、云龙县工商联副会长、云龙县企业家协会会长,曾荣获 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云南省百名拔尖农村乡土人才、云南省诺邓火腿腌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大理州农村乡土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因爷爷是诺邓民间火腿传统技艺腌制艺人,杨伍松从小就在耳濡目染中,掌握了火腿腌制技艺。

“2002年,诺邓古村逐渐被外人所知,来诺邓古村旅游的外地人越来越多;但他们想要买诺邓火腿时,却拿不出货来。当时我就想,如果把诺邓火腿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旅游产品,就能带动全村发展,实现诺邓火腿走出大山的梦想了。”

有一种生活叫大理‖风都吹不进去的地方,是“三月街”上浓浓的乡愁(下)

杨伍松说说干就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开始筹备办厂事宜;并于2003年成立云龙县诺邓火腿食品厂,2004年注册了商标。

“虽然我从小就跟着爷爷学习火腿腌制手艺,但进行大规模生产时,才发现按传统腌制技艺腌制得火腿容易氧化。要想把火腿厂办好,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好。”杨伍松带领五位诺邓火腿传统技艺腌制传承人和企业技术骨干,发明了防止火腿脂肪氧化的“盐泥火腿”,获得2项发明专利和3项外包装专利,研发出了满足现代健康需求的诺邓火腿生产工艺和标准。

产品得到了市场认可,火腿厂也由当初年销售70多万元的小厂,发展成如今年销售额达1700万元的大厂。诺邓火腿先后荣获了“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农产品金奖”“第十一届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金奖”等数十项殊荣。

有一种生活叫大理‖风都吹不进去的地方,是“三月街”上浓浓的乡愁(下)

白族三道茶:“头苦二甜三回味,暗合人生大境界”

“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白族三道茶历史悠久,早在千年前的南诏大理国时期,就被用作宫廷茶点;每当要进行盛大庆典及宴饮贵宾之时,便会用三道茶来款待。

据《徐霞客游记》(明崇祯十二年正月十五日日记)记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当年在鸡足山“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真实反映了白族三道茶这一茶俗。

2014年,“白族三道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历史的发展,白族三道茶传入寻常百姓家,已成为人们待客的重要传统礼仪之一。在逢年过节、生诞寿辰、男婚女嫁、建房上梁等重要场合中,白族人都会奉上三道茶。

有一种生活叫大理‖风都吹不进去的地方,是“三月街”上浓浓的乡愁(下)

2022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理的白族三道茶和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成为其中的保护项目。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获悉‘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后,作为一名茶文化传承者,我感到无比骄傲和振奋……”大理白族三道茶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参与白族三道茶申遗全过程的董金香说。

伴着董金香烧起的一盆炭火,一缕茶香飘十里。白族三道茶喝三道:第一道寓意人生伊始,屡有时艰,当以苦字为先;第二道寓意人生在世,历尽沧桑,但只要努力奋斗,风雨过后,定会苦尽甘来;第三道则寓意尝过人生百味之后,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

有一种生活叫大理‖风都吹不进去的地方,是“三月街”上浓浓的乡愁(下)

位于喜洲镇的周城村,是“中华白族第一村”;被誉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这里十分完好地保留着白族各种传统习俗和礼仪。

在周城村蝴蝶泉公园旁的一栋白族民居里,时常飘荡出浓厚绵长的茶香,这里就是董金香的家。她自小在这里长大,这栋老房子见证了从董金香爷爷到父亲再到她,董家三代人守护传承白族三道茶的历史。

董金香介绍,从小受环境和家庭的耳濡目染,从15岁开始她就潜心研习三道茶。初中毕业以后,董金香开始了实践之路,去过喜洲宝成府、蝴蝶泉公园等地制作白族三道茶,颇受大家喜爱。

为将白族三道茶推向市场,2008年,董金香成立大理白家农耕民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白族三道茶体验制作、培训及歌舞表演等。

有一种生活叫大理‖风都吹不进去的地方,是“三月街”上浓浓的乡愁(下)

2018年以来,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三道茶综合传习中心、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旅游”示范点,陆续在董金香的家里挂牌成立。董金香自己也从县级非遗传承人成为州级非遗传承人,肩上的传承责任更重了。她也希望“白族三道茶”能走出大理、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完)(文/张密 黄振军 图/大理州委宣传部)

(2)
上一篇 2023-05-06 14:32
下一篇 2023-05-06 17:31

相关推荐

                                                                                                                  致敬城乡美容师-发现最美环卫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