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师宗非遗,让古老技艺在电商的“动车”上“复活”

“远古时期,佛陀舍身创世,她的身躯化作巍峨连绵的南丹山,毛发化成了鲜花遍地、菌子丛生的菌子山,眼泪流经之地化成了五洛河。壮民先祖们游牧至此,并定居下来,以‘憧’为名,繁衍生息。佛陀的行为感动了九天凤凰,她降身于此,化作凤凰谷,世代守护壮乡安宁……”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五龙景区,位于师宗东南部,腊门河、江龙河、板江河、路稠河、牛尾河等五条河流汇聚于此,因此得名“五龙”,也称“五洛河”。这个素有“滇东水乡”之称的宝藏之地,有“小西双版纳”之称。信步五龙,小河在左、溪流在右,潺潺水声不绝于耳,如同置身于“河的世界”“水的天堂”。

片片青绿中,静谧秀美的五洛湖、飞流直下的叠水瀑布与险奇的山峰,构成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水画卷,别具一格的壮乡水景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有诗意的恬淡,也有人间烟火缭绕的现世安稳;这里的日子风轻云淡,“诗与远方”触手可及。

在这里,不但有触手可及的“诗与远方”,还有精美的壮族刺绣和壮锦。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它起源于西汉,形成于唐宋,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朝,衰落于近代。壮锦是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既是本民族生活必需品,也曾经成为朝廷的贡品,这是壮族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师宗非遗,让古老技艺在电商的“动车”上“复活”

勤劳致富带动群众增收

走进五龙乡的龙布瑞刺绣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一股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进入了壮锦艺术的殿堂。

这里是壮锦的天地,一床床背面、床单,一块块围腰、头巾,一套套衣服、裙子,还有背兜、鞋面、鞋垫等……尤其是那些精美的绣片,更是锦上添花。绣台上的图画,案几上的屏风摆件,展示柜里洋气的挎包、手机套,秀雅的摇扇,时尚的围巾和披肩,琳琅满目。

每件壮锦上质朴的图案,艳丽的色彩,柔软的质感,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壮族刺绣用布以蓝色为主,线以充满喜庆的红色、黑色为主。壮族刺绣针法复杂,图案以水、云纹、花草虫鱼、走兽飞禽为主,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师宗非遗,让古老技艺在电商的“动车”上“复活”

1966年出生的余晶凤,现为云南龙布瑞农特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她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大胆创业,带领壮乡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她的公司带动1000余户群众种植优质稻增收;带领500余名壮族、苗族和彝族妇女,通过编织壮锦、从事服饰刺绣等工作。近年来,她也被评为云南省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先进典型。

余晶凤是师宗县五龙壮族乡水寨村人,是个地地道道的壮族农民。10岁那年才进学校读书,13岁时,因家里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为生活所迫,她先后当过洗碗工、炊事员。后来,经人介绍,嫁给了家境同样贫寒的李富。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常年瘫痪在床的婆婆。生活的艰辛没有压垮这位温顺的壮家女,反而磨练了她坚强的意志。

随着五龙乡旅游产业的发展,来五龙乡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但因缺乏条件较好的旅馆,留不住客人。余晶凤看到了这个商机,筹资430多万元建起了龙布瑞酒店;不仅自己创收,还为五龙乡旅游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2009年,余晶凤注册成立了云南龙布瑞农特产品有限公司,建设小黄牛养殖基地,对当地产的野生蜂蜜、风味牛干巴、热带水果等土特产品进行加工,销往外地。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师宗非遗,让古老技艺在电商的“动车”上“复活”

多年以来,她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条主线,采用“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积极拓展生态优质米生产加工、地方小黄牛养殖及牛肉产品加工。投资1500万元建起一个优质大米加工厂,投资600余万元建起一个设施配套的养牛场,解决牛干巴加工的原料供给问题。

目前,优质大米加工厂和养牛场占地30亩,建有标准化优质米加工房500平方米、库房2500平方米、牛干巴加工房500平方米;建有肉牛养殖房2500平方米、青贮饲料池1000立方米。每年加工优质米时产出的谷糠,作为养殖肉牛的饲料。这两个项目的建成,让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

搭上电商的“动车”“复活”

壮锦是壮族妇女手工编织的布料,是游客喜欢购买的特色商品。

在师宗县五龙、高良、龙庆三个民族乡,有壮族村委会17个,壮族村寨86个,有壮族群众3万多人。和其他地区的壮族同胞一样,他们崇尚纺织,女儿家个个心灵手巧,能纺线会织布。千百年来,创制出壮锦这种精美的工艺美术织品。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师宗非遗,让古老技艺在电商的“动车”上“复活”

2019年,师宗县壮族织锦被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6月,师宗壮族织锦被推荐为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由于壮锦靠纯手工织造,产量极低。这些年来,从事织锦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加上壮锦艺人老龄化严重,使得这项技艺后继乏人。为了恢复和壮大壮族织锦,余晶凤多次到昆明找相关专家,设计壮锦的新颖图案和产品包装袋,举办壮锦编织、刺绣技能培训班。在织布机前,手把手教壮族姐妹搭配色彩,按设计图案编织款式新颖的壮锦。

在余晶凤的带领下,已有500余名壮族、苗族、彝族妇女从事壮锦编织、刺绣服饰等特色旅游商品生产,每年销售产品50000余件,每名妇女年收入一万多元。2016年,余晶凤组织当地绣娘参加了云南省总工会组织的职工创新创意成果展,并获得金奖。

多年的辛苦努力,也为余晶凤带来了无数荣誉,她先后担任省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获评省级劳模,大大小小的奖状几十项。2015年8月,她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2020年,被认定为师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的代表性传承人。而她管理的合作社,也成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云南省农民工就业带动典型示范”。

企业的发展过程,类似于人生起起落落的轨迹。

近年来,企业发展也遇到了瓶颈。过去,公司主要从事优质米加工、壮家花米饭、壮锦等多种经营。受传统经营模式固化,产品种类少、销售渠道单一、品牌知名度不高,公司一直发展不起来。特别是疫情发生后,本地市场急剧萎缩,龙布瑞一度陷入困境。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师宗非遗,让古老技艺在电商的“动车”上“复活”

于是,余晶凤找到师宗县电商创意园,说出了自己的难处。电商创意园通过电商赋能,为其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服务+营销推广+直播带货”等一站式服务,丰富产品种类,打通线上销售渠道。

优质农特产品在流向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的同时,也把五龙壮乡的少数民族群众和全国千家万户的心紧密连在了一起。

目前,龙布瑞公司畅销产品达30余款,线上销售额已突破100余万元,占公司销售总额的25%。仅花米饭、牛干巴两项,就带动五龙壮乡1000余名群众,实现户均增收3000余元……

让年轻人通过电商喜欢上非遗

师宗素有“帝师故里、楹联之乡”的美誉,多民族聚居也决定了师宗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这里有壮族“三月三”、彝族“火把节”“绑神猴”、苗族“花山节”、瑶族“度戒”、回族“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民俗活动。也有壮族织锦、彝族刺绣、苗族蜡染、手工刺绣和竹藤编织等传统手工技艺,成为指尖上文化的时代符号。

现在,全县共有55个项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其中省级5项,其中苗族“花山节”、彝族“绑神猴”、锻造技艺、复方薏仁汤、壮族织锦等5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市级32项、县级18项;全县有代表性传承人45名(已故11人),其中省级5人(已故2人),市级19人(已故7人),县级21人(已故2人)。

在非遗传承中,不少企业也遇到过余晶凤类似的难题。

如何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是问题的关键。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电商平台,在自身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将部分“非遗项目”拉上了电商的“动车”……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师宗非遗,让古老技艺在电商的“动车”上“复活”

师宗县电商创意园的民族特色馆,由啊嫃绣坊赵美会运营。赵美会在传承彝族服饰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与时俱进的吸纳各族文化,把民族元素同现代元素有机耦合,用创新发展来实现传承,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目前,民族特色馆陈列服饰、摆件等近100种,特色明显。通过电商赋能,采用短视频、在线直播等手段扩充宣传面,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年销售额从原来的40万元提升至70万元。

啊嫃绣坊还同步开设了绣娘培训班,授人以渔;绣娘掌握技艺后,进行订单式生产。绣品可由啊嫃绣坊回收,利用电商平台进行线上线下销售,带动50余名绣娘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促进了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好酒也怕巷子深。如何将鲜为人知的精美非遗产品,带到广大消费者面前,打通产销渠道,为非遗产品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依托成熟的电商市场,新一代传承人借力移动端,生动直观地将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文化生活相关的非遗项目,展现给广大受众,探索出非遗融入生活的有效途径。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师宗非遗,让古老技艺在电商的“动车”上“复活”

近年来,非遗人做“电商”借力直播,非遗“酒香”出深巷;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的改变现状;用最流行的方式传承古老技艺……是全国各地电商平台,都在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在师宗县电商创意园,宗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应周一直在探索。现在,基地每个月还组织开展电商培训,让更多人掌握直播带货技能,让各族群众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让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手机成为致富的“金锄头”。

同样在师宗县电商创意园,“半山素舍”的设计师查体照和妻子姜彩云,也在思索、在尝试用创意设计的方式,唤醒乡村之美。今年,他们尝试的创意设计,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首次实现了应用,创作了“绑神猴”非遗活化品牌——“好绑样”,进一步推动了“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产业”等业态发展。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师宗非遗,让古老技艺在电商的“动车”上“复活”

“我们只是通过当下年轻人最能接受的方式,把我们知道的、喜欢的记录并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从不知道变成听说过、从听说过变成了解和喜欢。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传承下去。”这是蒋彩云的愿景,也是电商发展必须探索的模式。(文/张密 赵嘉 朱洪良 图/师宗县委宣传部)

(0)
上一篇 2023-05-22 08:11
下一篇 2023-05-22 11:15

相关推荐

                                                                                                                  致敬城乡美容师-发现最美环卫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