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品名篇佳作,观世间百态,享人文情怀

图文/张建刚 首席编审/方 孔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恩师李自华的艺术造诣和学识为人令我钦佩,循着他的的艺术人生,我不由自主地向他靠近,由仰慕、追随他,到学习、研究他,甘愿永远做个小学生。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书法,让我年轻时便有缘结识了恩师李自华先生。多年来,我们亦师亦友,情深往来。因工作繁杂之故,聚少离多,但始终情真意切相互挂念。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青年李自华因写得一手好书法而闻名乡里,声名鹊起。当年,他从陆良县三岔河公社文教小组调到县文教局工作后,经常有人上门求其墨宝做匾,亦或委托他装裱字画。但因他的居室狭小,不便施展手脚创作书法作品,又有亲戚隔三差五来找工作,很是为难。于是他在县政府大门对面的东门街上开了一间字画装裱装璜店,并且取了个很特别的名字叫做“傻瓜装璜店”(猜想是卖苦力赚小钱的意思吧),便于为大家服务,也解决了亲戚的就业问题。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吉人天相,李自华先生是我命中注定要遇到的恩人和贵人。我年少时只是对书法家心生仰慕,却未与任何书家相识。寻得巧机缘,方睹得真风采。第一次远观李自华先生写字的机缘就是在“傻瓜装璜店”。

陆良县第一中学(老校区)距离县政府大院仅有三四百米远。我在一中读书时,经常沿东门街县政府门口到南盘江畔背诵课文。因为好奇,每次走过“傻瓜装璜店”,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想看看那个自称傻瓜的店主长什么模样。但进进出出的人太多,无从分辨。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位身穿白衬衫的中年人握笔凝思,正欲写字。他浓眉大眼,鼻梁高挺,面容俊秀,气宇轩昂,额顶头发簇簇直立,因略微清瘦而更显精神,俨然一名气度不凡之士。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于是,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店门,恐有打扰,驻足门外,不敢进去。只见他手抓斗笔一挥而就,写下“室雅兰香”四个大字,每字足足盈尺(恕我孤陋,最后那个字,上面一个“禾”,下面一个“甘”,第一次见书法这么写,我一时不识得是哪个字,后来习字方知是“香”的异体字)。他写的字不用拓印放大,直接蒙版刻匾,令我大开眼界,惊叹不已。高三时,班主任李汉文老师表扬我字写得好,经常安排我出黑板报,当见到了高人写字,才自觉浅陋,顿感羞愧不已。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一九九三年,我考入曲靖师专中文系学习汉语言文学,却对书法情有独钟,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三笔字”(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必须过关,因此每周专门安排了书法课,毛笔字侧重于中国古代四大楷书名家的字帖,任选一种作为范本临摹。我先师从储欣沐老师学习颜楷及二王行书,后师从毛建桥老师学习欧楷。可喜的是,入校仅半年,我以一幅《采桑子·重阳》楷书作品荣获学生组一等奖,大大激发了我学习书法的热情,并坚持经常临习。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翌年,我被推举为学校百花文学社社长,主编《溪流》纯文学刊物。那时没有电子邮箱,隔三差五我就带着一众社员的习作手稿,登门拜访报社、文联、电台的编辑,推荐发表,其中不乏我的作品。在文联,我与恩师有了第一次正式见面的机会。当时的曲靖地区文联还藏在一个小区里办公。百花文学社成立十周年之际,我受校团委委托,去请文联领导参加庆典,并约请唐似亮老师给社员们讲一堂写作课。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顺着阿诗玛、空司、真宝大酒店,再往环东路,费了好大周折,穿过一条胡同,经过富源矿厂干休所,才找到《珠江源》杂志标注的南宁小区住宿院内。这个小区看上去有些古旧,但院中绿化挺有讲究,枇杷已挂上一簇簇果子,紫薇迎风飘扬,雪松挺立,古柏森森,移步蜿蜒间经过三排小区房,方进入广玉兰与无花果搭成架的文联庭院中。登记信息后,一楼的一位优雅女士接待了我,把我引到二楼。一看便知是一套住宿房改成的办公室,拥挤狭小的居室隔成四间,依次挂着通联部、创作部、办公室,主席副主席挤在东边靠前一间。稍宽一点的客厅里有一张大桌子,半边摆满一撂撂杂志,半边铺着宣纸,刚写过的几个字墨迹未干。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真可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一眼就认出浓眉大眼的李自华老师,因紧张而胸口扑扑直跳。我主动介绍说,学生来自曲靖师专,老家在陆良板桥,久闻李老师大名,我也喜欢书法,想拜李老师为师,请多多赐教!听说我是来送邀请函,还带了一叠稿子要投《珠江源》,他微笑着说,小老乡坐吧,先喝杯茶,让唐老师去参加你们的活动,至于书法,我没见过你的作品,先写几个字看看。我受宠若惊,始终不敢班门弄斧。他见我难为情就委婉地说,下次写几幅作品带来看看。临别时,他送了我一本刚出版的《三步堂钢笔书法集》。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相识后,每次到文联,我都要去找李老师坐坐,请教书法临习创作中的困惑与疑问。他看了我在毛边纸上的粗陋涂鸦,鼓励说,底子是有的,但不能仅写楷书,可试着临习隶书,体验端庄与沉稳;临习行书草书,增强动势与气韵:临习篆书,体会线条力度和金石之气。老乡小聚时,毛建桥老师也跟李老师推荐说,我在书法方面悟性好,进步快,是可塑之才。我在师专任学生会宣传部长时,每到假期就跟随大学生社会实践团深入乡村搞文化宣传,把老师教给我写大字抄墙报的本领应用到实践中。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回到老家,没纸练字,我就在水泥地板上用自制的长管海绵笔蘸水写字,感受在宣纸上书写的味道。雨天躲在我家的土基房里,缓缓浸下的雨水形成“屋漏痕”,更是司空见惯。雨过天晴,我也经常在细沙上用尖木棍画字,体验“锥画沙”的感觉。有一次我去拜访李老师,正遇上他治印,膝上落了一层石粉,他和蔼地说,等他收拾一下印面就跟我聊,我静静地看着,桌子上散乱地摆着刻刀、木架、毛笔、刷子、砚台、印模、印泥和裁小的宣纸等,一应俱全,看来治印真是个体力活,要不怕脏不怕累,还得有那个艺术天份。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快要毕业时,我鼓足勇气向李老师说了想到文联工作的愿望。他认真地答复我,文联正需要增强《珠江源》编辑力量,但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要先作人选考察,最后好中选优,上班子会讨论决定。不过,为避免别人说闲话,看看其他地方能不能录用。他当即就拔打电话给熟识的人,说我是科班出身,擅长写作并有作品发表,适合做文秘工作。听到他热忱的推荐和评价,我心里暖融融的。虽然没有立刻答应,但心里存了希望。领到毕业证后,我卷着铺盖回到陆良老家帮助父母干农活,接受命运的安排,准备到乡村教书。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一天,我正在地里擁包谷,村里用大喇叭通知我赶紧到地区文联上班。受李老师的委托,毛建桥老师亲自到板桥跑一趟找我。简单收了点衣物,我赶到文联报到,但因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改行要缴六千元的改行费和二千元的入城费。高额费用把我难倒了。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我转而求见李老师。他推心置腹地说,文联班子很爱惜人才,报名想到文联工作的有云大哲学系的高材生,有华东政法学院和师大的硕士等,最后表决录用你,是因为你有实践经验,编过文学期刊并发表过作品,一来就参与编辑《珠江源》,要珍惜难得的机遇。听了我对家庭困难的陈述,卖了牛,卖了猪凑不够,借钱亲戚又穷,实在没办法。李老师深表惋惜,提笔写了一幅字给我,落款“録唐杜秋娘诗一首《金缕衣》李自华於三步堂”。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怀着复杂的心情,怀揣李老师的书法,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南宁小区,离开了环东路。一路上,我泪雨涟涟,不断地念着那首《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字字揪心,句句泣泪!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之后,我阴差阳错到了陆良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后来才晓得,李老师一直关注我的下落,并多次举荐我。二零零三年,我被调到曲靖党建工作,偶然提及李老师,党建办徐主编感叹地说,李自华先生真是一位德艺双馨、平易近人的艺术家。家父不在,慕名请他去写碑,李先生二话不说,带上笔墨,背着草帽就跟去。碑石太大,他跪着爬着地匐身书写,热风吹来,又眯眼又淌汗,吃苦精神,终身难忘。是啊,我有同感。我所认识的李老师,无论在乡镇县上还是在市里,不管履职什么岗位,从来不摆架子,待人和蔼真诚,为官清廉,做事踏实,令人敬仰。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我一向行事拘谨,唯唯诺诺,走起路来也不注意形象,弓腰撒胯,自由散漫。一次单独同他步行上楼去他办公室,他轻拍我的背脊说,在党政机关工作,行得端,坐得正,方是立身之本!努力养浩然之气,大胆工作。寥寥数语,使我汗颜,也让我受益终身。临别时,他送了我一个黑色真皮公文包,我小心使用至今。看到皮包,如师在侧,时时警醒,向他看齐,用心做事,踏实为人。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在曲靖工作期间,我筹划公开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最先得到恩师李自华先生的赞赏与支持,并欣然为《彩沙神韵》题写书名。他认真地写了横竖不同几幅字,以便对比择优,封面设计出来后,他又细致地标注间距大小及色泽润饰,直到满意为止。书稿敲定后,突然接到国际沙雕协会的通知,作品集需全球发行,必须有中英文对译。时间仓促,措手不及。李老师推荐他家李俊熬夜帮我翻译,为图书尽快付印,作为国际沙雕节礼品赢得了宝贵时间。李氏父子对我的鼎力相助,令我百感交集。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后来我主编出版的几种图书,请恩师指点迷津。他手头工作再忙,都要抽出时间认真帮我审阅。特别是《文化曲靖》系列丛书,从封面题字到版式设计,不妥之处,他都用红笔标注,使之尽量少出纰漏。

两年后,受省文联之约,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与云南美术出版社联合推出《云南当代书法名家》丛书,李自华先生的作品荣列其中。他的作品备受书法界瞩目。在这本书法集中,虽仅遴选了他的十六件书法作品和九方印章,但每件作品都是精品,代表了他的艺术造诣。我及时写了一篇评论《腹有诗书气自华——李自华书法篆刻作品赏析》,在《云南文艺评论》上推介先生的作品。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他调离曲靖后,我们多年未见,直到上次文联换届,恩师作为第二届曲靖市文联主席,是以特邀嘉宾的身份从昆明赶回来参加会议,席间谈起他正计划出一套书法作品集,想让我看看初稿,提出修改意见。我也把最近出版的《歌者涛声》历史文化名人传记送给他,请他批评指正。

散会返昆不久,就接到他传来的上下卷《三步堂书法》排版样稿,我仔细研读,认为全书页码太多,不宜用铜版纸印刷;楷书部分分量不足,可以补充内容。他说现有六百多页,确实太厚,正考虑拆分成上中下三卷本,几经增补,越编越厚。陆续在《美篇》看到他接连推出八期“农夫墨迹”、“善本斋用书法作品”、“农夫近期墨迹”、“三步堂墨迹”、“茶韵”等书法专辑,可喜发现新增了国画作品和印谱。最后居然扩充为六卷本传来让我先睹为快,我边看边修改,也深受启发,读懂他的用意,明白他的苦心。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煌煌六卷本《三步堂书法》,看似体量大作品足,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浸润在作品底层的汗水和心血,只有书家甘苦自知。

书法能传承文明,营造意境,展露学识,表达灵魂,演绎精神。《三步堂书法》收录的墨迹,内容有诗词、对联、格言、祝福语、标牌、地名等。所写内容能紧扣时代脉搏,大到国家前途,小到民众生活,都是他取材的基点。他对新时代“中国梦”“复兴路”报以礼赞,高调宣扬,真情表达“国富民强,党恩难忘”的家国情怀。其书写的诗词歌赋、警句雅言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内容健康向上而又颇具文学性,意境深邃,格调清雅,辞翰俱佳,给人以启迪和教益,是一套难得的鉴赏、收藏精品和临习范本。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书写形式有条幅、横幅、斗方、扇面、对联、中堂等。楹联匾额在集子中份量不轻,信手写来,情趣盎然。楹联匾额既有书法的形式美,又融合了文学的语义和内涵而广受大众喜爱。善写联句,这与他的成长有渊源,自执管舞笔那天起,他就常为寻常百姓写春联,为尊者师长献祝语,为亲朋好友送平安,为后学才俊题警句。书法的民间性、实用性在他的实践中得以彰显,书法从高高殿堂步入民间,普惠大众,让人愰然惊觉,原来艺术如此亲切,就在我们身边。这种民间立场的书写,避免了高蹈虚空、距人千里的孤芳自赏,让书法艺术回复本真,找到根基。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他的作品接地气,顺时势,雅俗共赏。大雅之作,可以雅到曲高和寡,以金文篆书与学者文友谈古论今。大俗之作,可以俗到普惠大众,用对联横批替平民百姓装点门面。他的艺术观与审美思想已超越了世俗,上升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在这样的意识支配下,他的创作自然达到了更高境界。

欣赏李自华先生的作品,因风格多变,诸体皆备而难于认定哪件是他的代表作。无论寥寥数语匾额还是洋洋长篇条幅,皆精心构制,力求经典。

他的书法,以中锋逆入涩进疾行见长,时有侧锋,也险中见奇,用笔多变,不守故常,不拘成法,畅述心志,别开生面。书体有正书、行书、草书、篆书等。作品尤以隶篆行草见长且多出新意。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行书在全集中占绝对优势,也是他最恣意畅快的书体,或行草或行楷,有时又掺与篆隶,但谨守法度,守正创新。疾行处,欹正跳越,灵动飞扬;舒缓时,宏阔圆融,自然伸展。运笔缓急持节,或藏或露,墨色或浓或淡,枯润随意。宗二王而存自信,轻歌曼舞,舒阔放任,提按顿挫,率性而作。

首册正文开篇就是联句,以行草疾书“青春易逝,岁月难留”感叹时光不再。作品以中锋行笔,间以偃侧,狂放自由,转折处任由锋毫映带,气势飞动,运笔节奏鲜明而枯润自适,线条柔韧,性情毕现。起首肖形虎符与压脚自号斋馆双印赤色点睛,大小错落,章法自然,落款“甲戌初春”显示此为近作,代表了他的惯常艺术水准。大件行书作品“大江东去”清劲和雅,古朴冲淡,线条沉实,如锥画沙,如折钗股,点画凝重,如印印泥,如绵裹铁,高古峻美。结字疏能走马,密不透风,俯仰向背,横斜竖倾,开合聚散,顾盼有情。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书写速度的急缓与用笔的润燥,能体现出书者的情绪变化。行草作品“花开笔底文章妙,春在心头翰墨香”狂放自然,性情毕现。同样是行书作品,“粗茶淡饭随缘过,荣华富贵莫强求”恣意顺畅,一气呵成。红底春联“一室书香添雅韵,无边春色满华堂”舒阔大气,喜气洋洋。孟子家训斗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参差错落,疏密互补。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善举无域泽天下,善德有范垂人间”在行书中使用方笔,收放自如,笔画粗细兼用,形成鲜明对比,酒脱飘逸。“文章最忌随人后,善德无多只本心”,笔画如枯藤缠树,苍劲古拙。类似的作品还有“诗书非药能医俗,道德无根可树人”。行书“鸿禧云集”繁复缠绕,气度雍容。行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运笔极富变化,正侧并用,藏露兼施。

在行草中,他率性而为,肆意挥洒,绞转腾挪,字势如行云流水,在线条游走穿插疾涩互变的鲜明节奏中体现性情变化。在品茶时能静思惮悟,安然自若,闲适于心。行草作品“细草穿沙雪半消,吴宫烟冷水迢迢,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节奏和韵律舒卷自如,点画老辣不拘谨,字势欹侧不求平正,挥运开阖之际,给人以极强的力度感。

立意贵新,造境贵雅,篆书“关山难越谁为伴,萍水相逢我作东”由苏继泉撰文,李自华书。联句形态朴拙,敦厚雅致,用笔精到,才气横溢于笔端,功力深见于字外。同是篆书,“书存金石气,室有惠兰香”体现出简练洒脱、旷怀豁达的书风,用笔法度谨严,用墨润燥有度。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他写的篆书“牛年大吉”中,牛字肖形伸展夸张,统领全匾,主题鲜明。作品坚劲紧严,与其刚柔并济、进退自如秉性吻合。“知足长乐”平正规整,但用墨润燥巧施,飞白处如钢丝劲健,力道尽出。金文“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浑厚朴茂,古拙沉雄。甲骨文“大国作鼎,小邑藏金”巧拙兼施,空灵迭宕,挥洒自如地展现自己的意趣、灵感和修养,追求精到的书法品味和格调。“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凝重古拙、遒劲刚健,古朴雄强,法度庄穆,又适当揉入行书笔法,增添了作品的灵气和动感。

他的隶书多朴茂雄浑,长于将篆籀的圆融置入隶画,将魏碑的方棱意蕴光大。隶书联句“雄图逐梦远,翰墨寄情真”体现出宋人书法的清雅疏朗气韵。对联“品茗忆往事,谈笑悟人生”线条流畅,清新俊逸,返璞归真。对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浑厚和谐,妙合天然,充分体现出用纸用墨的枯润浓淡与书写的轻重缓急。集字“气清观宇宙,畅怀叙幽情”在隶书中展示竹简的笔意,舒展有度,境界深邃,韵味丰厚。

布局贵变,他的斗方“观海听涛”章法巧妙,主次有别,互补互衬。整体上奇古劲健,质朴率真。四条屏“沁园春雪”笔势奇崛、气度恢宏,狂放练达,伸展自如,代表了他隶书作品的审美追求。大件条幅“刘禹锡陋室铭”笔道纤细,不事雕琢,天真烂漫,气势灵动。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李自华先生一向对平正端庄、几近定型的楷书馆阁之风持拒斥态度,偶写魏碑也力求变异,不拘成法,有意彰显真书力度与动感。不过,对爨碑雄风推崇备至,如“德广业兴”“待人和气,雍容大度”等作品,使用典型的方笔,斩钉截铁,圭角峥嵘,尽显个性。还有联句“龙吟国瑞,虎啸年丰”和“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永太和”,以及“观书要能自出见解,处世无过善体人情”是他为数不多的真书作品。

过去我固执地认为,艺术有其高贵的品质,曲高和寡无可厚非。就像画家可以不间断地画梅兰竹菊,彩墨、淡墨不断变化,枯润燥湿不断尝试。书法家可重复书写天道酬勤、宁静致远、厚德载物等等吉语,草隶楷行篆,变着口味来,而且每笔每画都可以安排得很精致。这些,充其量只能算作练笔,不能代表他的艺术水准。一个艺术家真正的实力在于其独创性。凡是模仿出来的,不能算为真正的艺术,成批量复制,那是匠人的工作。真正的艺术家,甚至不会简单重复自己。

捧读《三步堂书法》,让我思想有了转变,艺术理应走向民间,既能高山流水,也能下里巴人。尤其是书法,书写内容无论长短,只要用心去表现,使之艺术化,达到审美需要,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它就是好作品。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李自华先生是个家乡宝,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要努力大书一笔,陆良三山四水八大景、曲靖广电、昆明大观楼长联、大美云南、呈贡花卉,甚至一所学校、一个公园、一座桥,他都乐意为之着墨。祈祝短语,如福蕴华堂、从善如流、执中致和、诗和远方等都是他书写的对象。唐诗宋词长篇巨制,他也能从容落笔,一挥而就,气贯长虹。

受篇幅所限,钢笔书法以及早期的大量作品只能忍痛割爱。补入求学浙美时的习作,虽有生涩,但活力四射,富有创造性、试验性。前后对比中,更显成长轨迹。另外,篆刻作品是集子的一大亮点,为本书增色不少。

字如其人,他踏实、稳健、正直、坦诚的为人造就了他沉稳的书法风格。在他的作品中蕴寓着一种厚重、静穆、宽博的韵味。其学问文章之气发于笔墨之间,没有丝毫媚俗娇揉之态,是其做人做事一丝不苟、不入俗流的人格反映。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对金石篆刻的钟爱,伴随着李自华先生艺术人生的每个阶段。收入《三步堂书法》的篆刻作品种类丰富,或气势恢宏,或精致入微,感染力极强,代表了他目前治印的最高水准。

篆刻艺术在他的刀下已超越了“雕虫小技”的一般成见,分朱布白,变化万千,金石缺损,韵味无穷。可以说先生的作品达到出神入化的妙境。他的篆刻,上承秦汉,下继西泠,兼学皖徽,取其所长,自成一家。在刀法上苍劲隽逸,情趣盎然,超凡脱俗,深得前贤大家真传。

他的钤印精致琳琅,有姓名印、字号印、斋馆印等,方寸之地,仪态万千。最早精心为自己刊刻的姓名印钤,如“李自华印、自华之玺、滇人自华、李”,还有斋馆字号印“三步堂、滇硕、滇人”等,字数不一,或名或姓,互为补充。他常用的斋馆印“三步堂”和白文字号印“滇人自华”爨体书韵和刀味体现得较好,反映出爨乡传统文化对他的润泽薰染。尤其是“三步堂”有意凸显书法意趣,表现出豪壮疏朗的书法笔势,又蕴籍着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从语义上讲“三步堂”是对困难年代居室狭窄环境艰苦的描述。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朱文印“滇硕”,将切中带削与冲刀法相结合,以破残平衡章法加强气韵,边框借让有度,能纵能收,虚实相生,秀丽中带苍劲、流畅中见朴厚。朱文“李”印,金石气息厚重,布局奇逸,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出新意。在姓名钤章“李自华印”中,白文印揖让雍容、工整平直,布局谨严,结体稳健;朱文印汲取了秦汉玺印笔画均匀盘旋,多层折叠,风格典雅、刚毅,下刀果断有力,讲求笔意,表现出笔划的顿挫与涩势,线条略现锯齿,苍劲而又流转多姿,走势波澜起伏,于流利中见朴茂,方中求圆,风格清隽,工整挺拔,尽显性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题的道德伦理行为规范深入人心。艺术家也不例外,积极行动,响应号召。李自华老师拿起刻刀,精心制作了“讲道德、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行为美、心灵美、语言美、环境美”一组九枚印章。“讲文明”边款为“戊辰年自华刊”,标明这组印章刊刻于一九八八年前后。这时从浙美进修回来不久,有意识地进行的组合式篆刻创作,朱印五枚,白章四枚,基本风格以大篆为主。

可见,在江浙的深造,是对他篆刻造诣的进一步提升,也促使他的艺术创作走向自觉。他在篆刻简注中记述:“乙丑仲夏,余负笈浙江美院,谒求金鍼玉画,欲窥秦规汉模,虽无初识,不废精诚寸心,或有长足,幸蒙恩师慈诲,芸窗伏案尚乐力笔之鸣,由驹过隙,已闻南雁之征,乃捡学中所得八十余印,集为一轴,谨呈乡中诸父老尊长,恳请不吝赐教则偿矣。”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成熟的艺术作品,必然来自于艺术家对先贤大家艺术精华的深刻领悟和超越,而非急功近利的肤浅制作。在西泠印社,印界泰斗刘江先生很器重李自华,并给予他悉心关照。在一枚“李自华印”上,刘江先生特署边款“乙丑金秋,自华刻,刘江边款,同客杭州”,以示鼓励。这次编印《三步堂书法》,刘江先生又欣然提笔署签“自华印存”,勉励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几年前山东书法界前辈段玉鹏先生在西子湖畔搞个人印展,我有幸造访西泠印社,沿断桥、白堤、西泠桥一路走来,途经中国美术学院寻觅李老师当年求学的地方,惊叹于吴昌硕、潘天寿、沙孟海、赵朴初等先贤的墨迹匾额,看到沙孟海先生在孤山学院题写的榜书,崇仰之情油然而生,在印社绿树成荫古朴幽邃的庭院中留连忘返。

在孤山这座金石圣山上,建有中山公园、秋瑾墓、敬一书院等。最著名的当然是西泠印社。印社藏珍纳宝,与古为徒,勒石记文。一路亭台楼阁叠层而上,曲径通幽处,刻石遍布,文物富集。柏亭、竹阁、仰贤亭等均有名家挂匾置联。观瞻石室中的镇社之宝汉三老碑,不由想到家乡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弥足珍贵,同为南碑瑰宝。转至山北见一高台,曾经在后山种梅养鹤的林和靖于崖上建放鹤亭,驻亭观景犹如登临蓬莱仙境。

置身如此文墨环境中,放松对篆刻艺术的修炼是莫大的浪费。更何况李自华历来酷爱金石,必有建树。学成归来后,他创作了“政通人和、为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无益身心事莫为、有关家国书常读、人尽其才、求是、国泰民安、换了人间、振兴中华、天下为公、家和万事兴”等体现家国情怀,关注国家命运与百姓生活的印章。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为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一朱一白,既有呼应,又有区别,上句朱印线条多下弦弧旋,印面充实,下句白印线条略粗呈上弦弧旋,印面疏朗。以大篆体制刊刻的“无益身心事莫为”,“有关家国书常读”也有呼应对侣关系,字数较多而分别用竖隔线划作三栏,文字分布呈二三二式,线条遒劲,布白均衡,周遭破残,尽显古意。“国泰民安”以冲刀法单刀直行,古拙苍劲,得白石神韵。

体现艺术追求的印章有“金石寿、古清翰墨、心画、印魂、以写我心、陶冶性灵、得其环中、翰勤神出、书为心画”等作品。“印魂”线条粗壮,敦实凝重,多用方笔,劲健浑厚。“心画”“寄情”篆刻刀法娴熟,开合有度,盘根错节,分朱布白有装饰感,体现出他的人格精神与审美理想。

“金石寿”凸显了金文特点,铁线挺直,规整干净,在章法上布局大胆,有意让“寿”占去半边显现主体,而右半边“金”字扩张,占去三分之二,“石”字扁居右下角却不觉局促,印面清爽,疏密离合,匠心独运。“书为心画”呈对角线构图,“书、画”扩张,线条舒展,而“心、为”紧凑,甘作衬补,刀法冲切结合,故留残缺之美。“古清翰墨”与“国春收藏”是藏馆印中的代表,前者印面饱满,后者呈半月形,线条就让有度,更近随手章。

另外一组励志印“业精于勤、锲而不舍、虚怀若谷、道无双、得鱼忘筌”更显治印心境。“锲而不舍”以冲刀法随力赋形,线条粗犷,棱角分明,且有上收下放,起画重,收束略尖的特点,整体上有上耸飞升之势,动感强烈。“农家子”朴实自然,线条伸展,相互勾连,气势连贯。而“虚怀若谷”“上善若水”刀法浑厚,无迹可寻,老辣圆融。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印谱中,姓名印份量最重,有“穆青、李森、闻春林、仁堂之玺、汉鼎之玺、周龙成印、龙成之玺、万玉之玺、王明见、王明建、吉冈平八、李兵之玺、李兵、王敏之玺、尹欣、杜玉银、吴海坤”等二十枚左右,约占全部印章的四分之一。姓名钤印首先是为满足作者自己的使用需要。它作为信物戳记,仅是功能之一。对于书画爱好者来说,用在作品中的钤印起到美化画面,补白压轴作用,往往能画龙点睛,增光溢彩。

捉刀为他人治印,必是同道中人或师长亲友。封建时代,印章称呼,等级森严,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的规矩。显然,李老师刊刻的部分印章也用到“玺”字,但它既不是刻在玉上,也非帝王之印,如“仁堂之玺、汉鼎之玺、龙成之玺、万玉之玺、李兵之玺、王敏之玺”等带“玺”字的印,表达的是对尊长的崇敬之情。往往直接用姓名治印更为随和亲切,使用广泛,如“穆青、李森、闻春林、王明建、李兵、尹欣、杜玉银、吴海坤”等。

祝愿祈福的“千里共婵娟、美意延年、恭贺新禧、上善若水”等吉语印。用文字表达了对某种意境、味道的追求,对于提高书画的品味作用很大。其中“恭贺新禧”印面随意,边线曲绕,接近菱形,因装饰性强,线条近于鸟虫而显出喜庆欢愉之情。“家和万事兴”字字挨近,融为一体,雍容华贵,治印初衷当有团圆和乐之意,努力将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刀锋展现在世人眼前。

还有“龙、羊”等少量肖形印,然造型别致,俊爽安详,质朴自然,天真可爱。篆刻给人的艺术美感不仅仅在于方寸之间,更多意蕴有待读者的想象参与。最后一枚地名印“中国云南曲靖”,更近于官府通牒印信,线条平直,有棱有角,庄肃谨严。

篆刻艺术是一种需要才情、功底和想象力的艺术,有了这些才可能使一笔一划的抽象符号产生艺术的灵气和动势,从而唤起观者内心对真、善、美的重新审视。李自华先生的印作刀法自然,冲切结合;章法多变,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印语凝炼,情趣盎然,且诸篆齐聚,运用嫻熟,闲来可细细把玩,再三品味,接受艺术熏陶。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闲暇时光,李自华先生要么带孙取乐,要么写字作画,要么刊印刻章,要么煮茶品茗,要么悠闲散步,正真享受到了天伦之乐,令人羡慕不已!

李自华先生的人生是诗意的。这种诗意不囿于常人普遍认为的那样,他会把生活安置在书画艺术大背景里,在后有秀山前有流水的优雅环境中置上茶盘,用造型别致的紫砂壶煮上普洱,泡起龙井,有音乐悦耳,有墨友闲聚。这是小诗意,小情怀。

我更欣赏他对人生际遇的大开大合,一如他的书法大气磅礴,充满浪漫情怀。可以想见,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能乐观自持,蜗居三步堂,秉笔大世界,什么场合都敢写大字,这是一种狂放自信的个性。可以想见,生活顺遂,端着铁饭碗,有着安稳的工作,身担文化官员之职,敢于停职脱产,负笈远行,他乡求学,率性而为,这是一种壮士断腕的精神。可以想见,力排众议,借款建楼,让曲靖广电飞跃发展,事业如日中天时,他大胆割舍,投奔企业,另辟天地,这是一种勇吃螃蟹的闯劲。这才是真正的诗意人生!

从艺术角度讲,以书法篆刻来滋养生活,让李自华先生的人生充满诗意。梳理他的书法创作历程,大体可分为萌动狂傲期、学习精进期、沉潜积淀期和内敛成熟期四个发展阶段。

他出道较早,雄姿英发,以写大字、作对联而声名鹊起,被乡亲们称为“小才子”“文曲星”。早年教书时,他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闯精神,大胆秉笔,所写大字一任天性,线条张扬,血气方刚,狂傲不拘。学校搞运动会、节庆活动和文艺演出时,宣传画和大幅布标全由他写和画。县里召开农业机械化现场会时,他突发奇想,用农村养蚕的大簸箕帖上红纸写“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大幅标语,悬挂在现场会公路沿线田野的电杆上,既解决了张帖不便的问题,又增添了艺术美感。

尤其是个性鲜明的大字引起参会者的关注。逢年过节,上门求写春联者更是络绎不绝,再忙再累他都应承下来。这种实践磨砺出的书写气度与胸襟不是随便能摹仿得到,而是在自信基础上经年累月积攒起来的浑厚底气。他的书法用笔干脆利落,肯定到位,力道千钧,这正是青少年时期练就的童子功。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实践出真知。自认为处于写字阶段的他,为盛名所驱,花去大量时间刻蜡版、写黑板,既练腕力又谋生计。李自华老师是个实干家。年轻时他经常办墙报、写布标、抄语录,行走在乡野闾左以扫帚石灰刷泥粉墙。有时还要搭上梯子才够得到写字。“一人失火全家遭殃”“少生娃娃多养猪”等护林防火、计划生育标语,他也写过。把大字刷到墙上,必须胸有成竹,笔笔肯定,一挥而就,不容反复琢磨修改,稍有不慎,也许刷第二笔就黄泥泛起,前功尽弃。写标准的美术字,往往因墙面粗糙开裂或坑洼不平而缺棱少角,不成体统。

于是李老师常常率性而为,目测心计,刷子一挥,大都写成个性鲜明的我字体,恰恰成了一道独特风景。宽绰处再“种”几株兰,“挂”几枝梅,墙面便倏然有了生机。这样的体力活要是在今天,可能被称作行为艺术。更有带领学生,在龙海山上用石头垒成巨副标语“共产党万岁”的壮举,单字就有三千六百平米,可想而知一幅标语消耗了全公社学生的多少气力!通过反复实践,李老师得出经验,在墙面上写大字,用稻草穗梗编扎的扫把是最实用的“笔”,清水现发的暴石灰是最好的“墨”,桶为砚台墙作纸,任意挥洒得心应手。

李自华还做过漆门画窗的营生。用漆写字更需功夫,漆抱笔头磨擦增大,腕力足,运笔涩,速度须恰到好处,才能把点画写到位。实用性、民间性书写,让李老师的书法注入了活力与生机。这就是民间写手时期的经验积累,萌动狂傲,放胆实践。

在传统观念里,学而优则仕。李自华教书尽职尽责,书法又出类拔萃,被征召到三岔河文教小组没多久,又被调入县文化馆工作。在这里,他才真正明白艺无止境的涵义,自己早期的涂鸦粗陋单调,变化不大,底气不足,心生苦恼。他曾一度时期茫然不知所措,也曾彷徨不知选择。非学何立?非书何习?

正当他升任县文化局长时,获悉可脱产进修,保留公职待遇,于是,他毅然决然辞去文化局长到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深造,得到了恩师刘江、章祖安、陈振濂、王冬龄、周仓米祝遂之等名家的谆谆教诲。脱产求学,机遇难得,时间宝贵,他无意留恋西湖美景,一心专注书法,求取真经,进入了他艺术征途的学习精进期。在这里,有大师可以追摹,有先生可以求教,有同学可以切磋。

为探求书法的规律与奥秘,他虚心向恩师学习,博取众长,勇于创新,路子越走越险,奥秘越探越深,遍临诸体,并大胆尝试,再次沉下去,不究笔墨,只求悟理。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系统学习书法的同时,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几经磨炼,视野洞开。他的书法业余爱好,由此得以登堂入室,踏上正途,提升学理,怡养心性。

人到中年,百事缠身,他仍初心不改,一有闲暇,必勤耕砚田,进入了他书法创作的沉潜积淀期。既便仕途一路擢升,他依旧保持文人的高清雅洁,识器于观千剑之锐,知音于操千曲之稔;拒烟熏酒醉,乐清茶润心;耿介为人,踏实做官,进退有度,宠辱不惊。独善其身是自我能把控的,兼济天下与外在境遇有关。

他秉持入世的态度融入社会,经济仕途,积极面对人生。面对挫折逆境也能及时调状态,达观适应。由县而市,再市而省,在宣传、文化、新闻等意识形态战线上当好旗手和标兵。因心存正义,刚正不阿,身居高位仍笔墨相伴,除应景之作外,勤学不辍,遍临诸体。不怨浮云遮望眼,俯首执管耕作字。他听从心的召唤,用书法篆刻来磨砺心志,结交同志。这一时期虽无大件精品,但始终坚持守正创新。

当官一时,为人一世。退居二线后,他一身轻松,气定神闲,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全身心研习书法,进入了他书法创作的内敛成熟期。他为人耿直,也是性情中人,在位时没有官架子,赋闲在家,更是和蔼可亲,悠然自得。他与书坛文友一直不离不弃,如今更是过从甚密,常有唱和交流,闲来煮茶论诗,提笔习字,捉刀凿石。心闲手敏,每每有得意之作存案。此时他的作品归于平正,收敛,沉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皆受益于不急不躁,泰然自若的心境。

在书艺征途上,他奔跑过,徘徊过,也正步缓行过,当历经坎坷,阅尽风景后,调整步伐,回复平静。如今,他已进入悠游散步的成熟状态。祝愿恩师舒展筋骨,曼妙踏步,走出一片新天地,另开一重新境界!

作者简介

张建刚:缘于书法的友谊

张建刚,笔名井岗,曲靖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生于七十年代,当过人民教师,做过新闻记者,任过文艺编辑,办过报刊杂志,当过基层领导干部,现供职于中共曲靖市委办公室。

出版专著:摄影作品集《彩沙神韵》、“新视点”报告文学《在希望的田野上》、文艺评论集《艺海泛舟》、历史人物传记《歌者涛声》、扶贫故事集《驻村日记》。

副主编《文化曲靖》综合卷(上《珠江源头》、下《二爨之乡》),编辑出版过《陆良报》《珠江源》等多份报刊杂志。创作历史文化名人传记《歌者涛声》,留下珍贵史料,曾两次受中央电视台之邀,在央视4台《国家记忆》和央视7台《军歌故事》栏目分别讲述《在太行山上》创作前后曲靖音乐家、诗人桂涛声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17)
上一篇 2023-10-10 13:43
下一篇 2023-10-10 20:47

相关推荐

                                                                                                                  致敬城乡美容师-发现最美环卫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