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曲靖潦浒:窑尾还在把火烧,窑头已出蓝花陶

潦浒,坐落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源头的南盘江畔、曲靖和陆良两个富饶的大坝子交界处,隶属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海拔1860米。

潦浒,古称老虎石、潦浒石,又名猫猫石。其所处的位置,是古夜郎国和古滇国交汇的地方,是爨文化的发祥地,《爨宝子碑》就出土于距潦浒南3公里处的杨旗田村。唐宋时期,潦浒为南诏、大理国所设三十七部之一普么部的属地。元朝设立越州,彝族土司世代在此居住。明朝设立越州卫,潦浒作为百户所,由许姓世袭百户之职,在此屯垦戍守。清康熙五年“裁卫归州”,越州卫并入南宁县,一直为越州管辖。

潦浒东望巍峨雄峻的笔架山,西靠秀丽多姿的龙凤山,南盘江从两山之间低缓的丘陵地带缓缓流过。古老的村落依山傍水,分布在南盘江江岸狭长的丘陵地带上。村中一条长达三里的古街,如一条长龙蜿蜒在村中央;两旁是千余户密密麻麻的人家,青瓦泥墙的古老民居鳞次栉比。村子里小巷密布,黄沙塘巷、沙沟窑巷、老街、诸街兴巷、卖柴巷、卖鸡巷、车路沟巷、李李脚巷、下街行,金家滩、金家码头……这些鲜活的地名,仿佛述说着潦浒古老而悠久的陶瓷烧制历史。古往今来,这里“家家烧窑,户户卖陶”,窑头的烟火延续了数百年。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曲靖潦浒:窑尾还在把火烧,窑头已出蓝花陶

潦浒是个龙的世界,三里的长街就是一条最大的长龙

“猫猫石的缸潦浒的碗”

潦浒有丰富的陶瓷土矿物资源,天然的釉土资源、丰沛的水资源,周边有广袤的森林。仅陶瓷土就有五色土(又名花红土)、大白土、金刚泥、沙泥土、白果青泥等五个种类,且储量大、埋藏浅,可开发利用价值较高。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其次,潦浒的丘陵地势有利于龙窑的建造。龙窑可以借坡势控制火势,有利于热传递;再次,潦浒地处南盘江边,借助南盘江的水运,可以把潦浒的陶器转运出去。方便的运输条件、低廉运输成本,有利于潦浒陶瓷找到广阔的销售市场。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曲靖潦浒:窑尾还在把火烧,窑头已出蓝花陶

更为重要的是,历朝历代迁徙而来的汉族先民,特别是明朝大规模戍兵屯垦移民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带动和促进了潦浒陶瓷业的发展。元明时期,云南陶瓷器技术达到了一个新高峰,是全国仅次于江西景德镇的第二大青花瓷产地,成为中国三大青花瓷产地之一。

潦浒是一个外来汉族移民聚居的村落,村民们祖祖辈辈以烧陶制瓷为生。整个村子七千多人,竟然有五十多个姓氏。主要的姓氏有金、许、王三个大姓。村中,金姓居北,世代制碗;王姓在南,祖辈烧陶,留下了潦浒明朝古老的龙窑——王家窑。

许姓后来居上,至今已22代,发展成为村中的大姓,所生产的陶瓷器具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许氏先辈也加入了烧陶制瓷的行业,在村子北面建起了著名的许家窑。在潦浒辉煌的陶瓷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能工巧匠无数,而许氏家族可谓代有名师,人才辈出。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曲靖潦浒:窑尾还在把火烧,窑头已出蓝花陶

据清咸丰《南宁县志》《曲靖地区志》《曲靖市志》记载:明永历二年(公元1648年),南宁县“猫猫石”(越州潦浒)村已有土陶生产。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江苏籍人刘德云到越州卫大菁山(潦浒)一带,发现当地泥土可烧制陶器,即定居村南,烧制罐、缸、盆等生活用具。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四川一卖碗花人到潦浒村,发现附近青白果泥是制碗好原料,即定居村北烧制大小碗类。至此,形成了村北制碗,村南烧缸、盆、罐的局面。

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潦浒烧制土碗成功,一跃成为全省主要陶瓷生产地。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潦浒古陶加工采用脚蹬盘,手拉坯工艺,开始使用釉彩花技术,制品工艺、技术日趋进步。当时的潦浒,不仅是滇东地区的陶瓷生产制作中心,更是临乡近县陶瓷产品的集散地、专业的陶瓷批发市场。以“猫猫石的缸”“潦浒的碗”为代表的潦浒古陶产品,是当时云贵地区的“名优产品”。

陶瓷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潦浒集市贸易的兴盛,素有“小云南”之称。明清时期,潦浒成为曲靖较大的市集,俗称街子。潦浒新颖别致、种类繁多的陶瓷产品,深受民众喜爱,远销昆明、贵州等地,并在曲靖府城形成集中的销售区域。长此以往,专业销售潦浒陶瓷的街道被命名为潦浒巷,成了曲靖府城的一条街巷的名称。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曲靖潦浒:窑尾还在把火烧,窑头已出蓝花陶

由五户人家共用的陶家窑

潦浒成天然的窑博物馆

岁月的流转中,潦浒的龙窑里一直烟火升腾,绵延着历史,传承着手艺……清朝末年,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许姓先辈正科举人许万才倡议,主持在南盘江江面上兴建了著名的大石桥——广济桥,此桥距今已有120余年历史。广济桥桥型优美,气势恢宏,是越州境内现存唯一的一座古桥梁。

广济桥的修建,极大地方便了潦浒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潦浒陶瓷业的发展、商品流通和集市贸易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1926年,滇军旅长高乃勋在潦浒集资创办永兴瓷厂,研制出质地白里泛青的半透明瓷器。又从瓷都江西景德镇引进小九五彩花贴花纸、熏花装饰技术,试制成功“熏花瓷龙碗”,并形成工业化生产。产品主要有粗瓷碗、日用器皿及缸、罐、盆等。产品出来,立即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畅销曲靖、沾益、昆明等地。

永兴瓷厂的建立,实现了潦浒陶瓷从家庭手工式作坊式生产向现代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飞跃,开启了潦浒陶瓷工业的新篇章。在潦浒、曲靖乃至云南陶瓷史上,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曲靖潦浒:窑尾还在把火烧,窑头已出蓝花陶

位于潦浒万元村的崔家窑窑体内景

1933年,永兴瓷厂转卖给了滇军军阀张汝翼麾下的师长欧永昌,厂名也随之改为永昌瓷厂。再次从江西引进先进的制瓷技术,增加了花瓶、茶壶、青花白鹤碗等产品,使潦浒陶瓷一夜之间提高了自身品格,成了云南高档瓷器的代表……

随着潦浒陶瓷业的兴盛,前来投资兴业、贸易经商的外地客商络绎不绝,不少人就在潦浒定居下来,成为古镇的新居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专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出现了从事担土、送水、踩泥、晾晒、挑坯、烧窑、运缸等工序的专业工人,和售卖专门产品的专业街巷。

从此,潦浒密如蛛网的街巷里,卖柴巷专售烧窑及生活用的柴火,卖鸡巷售卖生鲜活禽,诸街兴巷专卖灯台、灯盏、香炉、花瓶等小件的陶瓷器皿。老街上,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三里长街上店铺林立;陶瓷铺门前,杯盘碗盏、坛坛罐罐堆积如山。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曲靖潦浒:窑尾还在把火烧,窑头已出蓝花陶

位于潦浒村正中王乔德家私宅北边3米处的黄沙塘窑

永昌瓷厂停业后,潦浒陶瓷业并未因此而衰落下来,其主要原因是潦浒陶瓷产业一直是由民间手工生产为主。当时,潦浒村1075户人家中,60%从事陶器生产,20%从事运销。产销旺季,人背马驮,运往邻县城乡,人称“猫猫石”陶器,在云贵两省一直颇负盛名。

1955年4月,曲靖县政府在永昌瓷厂的基础上,兴办“地方国营曲靖县陶瓷厂”;至1999年,企业改制为 “曲靖市石林瓷业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年产量达上亿件的生产能力,成为云南省陶瓷行业的龙头企业……

梳理下潦浒的发展史,不难发现,由宋代开始烧制砖瓦,陶瓷作为一个产业开始起步。明代开始烧制陶瓷,清代开始制碗,民国建立现代意义的陶瓷工厂,开始生产瓷器。

潦浒的烧陶制瓷技术,几乎涵盖了人类陶瓷史上各个不同阶段的全部工艺特征,至今仍然保持着人工手工拉坯,使用龙窑柴火烧陶的古老制陶方式,保留下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的陶瓷窑型。既有古代烧柴的龙窑、蒲萝窑,又有近代的烧煤隧道窑、辊道窑;以及现代先进的气窑和电窑,是一座天然的窑的博物馆。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曲靖潦浒:窑尾还在把火烧,窑头已出蓝花陶

代代相传的技艺和温暖

俗话说,“世上最闲是和尚,最苦是窑匠”。但是,在潦浒,明知窑匠苦、窑匠累,但匠人可以养家,所以世世代代下来,潦浒人还是前赴后继地从事着这个行当。

龙窑,是这个因陶而兴的千年陶瓷古镇文化的灵魂。

在潦浒,随处可见的就是古老的窑……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曲靖潦浒:窑尾还在把火烧,窑头已出蓝花陶

碗窑位于潦浒明代老街西面车路沟巷北侧,始建于元代,是一座专门烧制碗的窑炉,后废弃,至今已700余年。在碗窑巨大的堆积层上,巨大的老树盘根错节,壮硕的根系中当年的青花瓷碗残片随处可见,和老树一起见证了碗窑曾经的辉煌。

老窑位于潦浒村南部,明代老街西面金家梁子东侧车路沟巷的山坡上,呈东西向。老窑建于明代,因地势低洼,水患不断,影响烧成,后在老窑南边重新兴建一条龙窑。新建的龙窑被称为“新窑”。这条废弃的龙窑被人们叫做“老窑”,约定俗成,代代相传,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曲靖潦浒:窑尾还在把火烧,窑头已出蓝花陶

新窑始建于明代,地处潦浒村南部、明代老街南头栅子西面,北邻老窑,呈东西向。窑棚为穿斗式木构架建筑,顶盖青瓦。新窑由越州卫潦浒百户所所建,窑长28米,24对火眼,是一条“官窑”。

为节约能源,村民陆续在窑尾续建,一家又一家,一年又一天把新窑拉长,最后竟建成了91对火眼、110多米长,官民合营的大龙窑。前面24眼“官窑” 由百户所统一管理,各家轮流使用;后面的67眼“私窑”,固定由主人使用和管理。

烧窑时,窑尾还在烧窑,窑头已在出窑,正如潦浒古歌所唱“窑尾还在把火烧,窑头已出蓝花陶”。新窑是潦浒目前唯一还在使用的古龙窑,堪称龙窑的活化石,传承了潦浒千年的龙图腾。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曲靖潦浒:窑尾还在把火烧,窑头已出蓝花陶

融“官窑”与“私窑”一体的潦浒新窑

据统计,今天,潦浒仍然保存着从明朝到现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龙窑和龙窑遗址16处,依然在使用的龙窑就达12条;至今仍然保持着人工手工拉坯,使用龙窑柴火烧陶的古老制陶方式,这在全国都是非常少见的,极具文物保护和使用价值。

潦浒的古龙窑,都有一个自己的名字,或以建窑的时间先后命名,或以建窑者的姓氏命名,或以窑所处的地形地貌命名,一目了然,妇孺皆知。潦浒龙窑多以窑主的姓氏来命名,每一条龙窑,就是一个制陶家族对产品品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承诺与保证,是一份责任、一种担当、更是一种风范,彰显了一个个家族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与手手相递的温暖。

2016年潦浒大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2018年潦浒土陶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潦浒大村入选省级旅游名村,现有省、市、区级非遗传承人10人。

潦浒,这座因陶而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陶瓷古镇,正在以豪迈的步伐、全新的姿态展现出她千年丰厚的底蕴和如画的前景。

千年沧桑里的交相辉映

岁月更迭,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过潦浒大地,随处可见的破陶碎瓷无奈地述说过去的辉煌……弯腰走进如隧道般的窑体内,一束束光从窑侧的火眼洞里射进来,在幽暗的窑道里交相辉映。

轻轻地闭上眼睛,一种穿越时光隧道的感觉油然而生……举目细读那些满布窑壁的窑汗,伸手摸一摸那些经历万千窑火洗礼釉面般光洁的窑砖,顿时让人感到说不尽的沧桑。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曲靖潦浒:窑尾还在把火烧,窑头已出蓝花陶

在潦浒如流水般的日子里,历史从来就不是可以一页随意翻过去的书。带着万千的不舍,和潦浒一起穿过时光的隧道,走进现代。

绿柳盘江卧石桥,老宅幽巷藏龙窑,胶泥巧手醉瓷陶,古村新韵乐逍遥……是现代潦浒村的现状。

过数百年来,潦浒的制陶人一直沿用传统的方法烧制生活陶器。

“时至今日,潦浒陶现状不容乐观,企业大而不强、产品种类不多等问题,传统土陶生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对此,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文化中心主任曹永旭感到了深深的忧虑,看到曾经与潦浒陶相差无多的建水紫陶异军突起,扬名于中国四大名陶。潦浒制陶人坐不住了,潦浒社区的领导干部们急了。如何进行土陶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文化品位,增加文化附加值,打造潦浒陶瓷文化品牌,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曲靖潦浒:窑尾还在把火烧,窑头已出蓝花陶

怀着对家乡无比的挚爱、怀揣传承发展潦浒陶瓷技艺的梦想,身负乡村振兴的重任的潦浒社区党总书记许太明,舍小家为大家,放弃了家传四代的传统制陶手艺,在振兴潦浒陶瓷产业发展中殚精竭虑,带领着社区党员,积极谋划潦浒陶的发展方向和举措。

2020年6月,在潦浒50余户制陶人的举荐和拥护中,他扛下了麒麟区陶瓷协会会长的大旗。自此,潦浒制陶人告别单打独斗的“陶”生活,有了组织有了靠山,陶瓷业的振兴拉开帷幕。

规划产业布局、研发新产品、拓展产品市场、培养陶艺人才队伍……为了潦浒的陶瓷产业发展,许太明尽心竭力,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任何事情想了就要去做,就像我们拉坯一样,巴拉巴拉的就起来了嘛。”此后,这句“巴拉巴拉”的口头禅,竟然成了大家相互鼓励的口头禅……遇到事情,你“巴拉巴拉”,我“巴拉巴拉”,潦浒的事情就好办了。

2021年7月,协会组织18家协会会员单位,参加了“第十五届昆明国际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在“工美杯”作品评奖中,获得了3个金奖、17个银奖、11个铜奖的优秀成绩,并获得了“最佳组织奖”。2021年8月,麒麟区陶瓷协会参加了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组织的《云茶对话》系列活动,确立了曲靖柴烧陶、建水紫陶和华宁彩釉陶的云南三大陶地位。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曲靖潦浒:窑尾还在把火烧,窑头已出蓝花陶

2021年9月,麒麟陶瓷协会与康顺陶瓷有限公司签订了“潦浒陶”商标转让合同。希望“潦浒陶”商标能更好地整合现有陶瓷行业资源,打造出“潦浒陶”的品牌。

在各级党委 、政府领导下,潦浒社区坚持规划与建设同步、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资源联合、项目联建、部门联动、效益联享,聚力加速以潦浒大村为核心的区域建设进程,初步打造了集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今天的潦浒再现文创产业生机,村中现有制瓷企业和个体户近百家,还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艺术家工作室。目前,陶产品品质的大幅提升,实现务工收入5500万元,陶瓷产值从2016年的1.6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亿余元。(文/张密 赵嘉 朱洪亮 图/曲靖市委宣传部)

(1)
上一篇 2023-05-18 22:38
下一篇 2023-05-19 07:47

相关推荐

                                                                                                                  致敬城乡美容师-发现最美环卫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