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古老神秘的瑶族圣地(上)  

编者按:

当一批身着五彩衣襟的瑶人,赤着脚、盘着发髻,扶老携幼地从森林、江河、山岭,从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河口。

    当瑶人在遥远的滇南,找到了一块可以供灵魂和肉体栖息的理想天堂后,苗族、布依族、傣族,以及后来的两广汉族等族群,也在瑶人迁徙的同时或之后,陆续到达河口。

    从经历了艰难的迁徙、变迁到定居滇南边城的森林里,瑶族先民创造、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激励着一代代后裔在自然环境中抗争、生存、繁衍和感恩自然。

    如今的大河之口、红河左岸,已成为一扇欣赏美丽风景、体味异域情调的窗口。

    今天,过着幸福生活的河口瑶族后裔,还保留着多少远祖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文化?在原始森林覆盖下的神秘瑶山中,还能听得见瑶族儿女清脆悠长的对歌声吗?香蕉成林、果木葱郁的村寨中,还能看到青烟缭绕、钟磬齐鸣的度戒仪式,还能看到男孩与祖先、神灵的对话吗?木桌方凳、土鸡野菜汇集的餐桌上,还能喝上香甜的糯米酒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瑶山,领略瑶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4020702074856

“树上花蜘蛛甚多,吐丝挂网于树之枝叶间,其大者及于人拳,但是野猫、野狸等都能窜到树枝上,捉蜘蛛为口粮……”这是民国时期的罗养儒先生,在《云南掌故·滇南景物志略》中的记载。

河口的瑶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森林河谷中。

现在,森林渐退,但他们仍然生活在森林的边缘上。森林,还在无私地滋养着这些喜爱依山傍水生活的民族。而很多村寨与森林也保持着相对固定的距离,让森林自由地生长繁衍。

以前,深山里的瑶族群众,居住的都是茅草房,昏暗潮湿。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大围山里的瑶族群众,也住上了宽敞的平房和楼房。

2024020702074951

 

瑶寨:米酒飘香的民族村寨

在瑶乡,醇厚甘甜的糯米酒,是专门用来招待客人的。糯米酒的传说,和瑶族的历史一样久远。

瑶族人喝的糯米酒,都是装在大塑料桶里。

客人围坐,倒上一壶糯米酒,虔诚地倒上一大杯,旋转的酒液里,有果汁般的悬浮。啜一口细品,清凉甘冽,没有白酒的暴烈,有的只是醇厚的甘甜和一股淡淡的酒香,像瑶人的淳朴和绵厚。

喝到杯底,偶尔会有几颗糯米,仔细咀嚼,便能品到糯米粒中蕴含的酒力。

两三杯下去,才稍微感到酒意,那一壶酒也就没了。就再去找大桶,再倒上一壶……蓝靛瑶、红头瑶,所有的人,都在醇厚的酒中成了一家人。

浓厚的酒文化,便是瑶族的待客之道。

瑶山乡,云南省100个边境民族特困乡之一,位于哀牢山中山峡谷区东南岩岔地区边缘,这里居住着瑶、苗、汉等民族。

傍晚时分,穿越蜿蜒的公路和叠翠的林木,车子爬上一个斜坡,停在一个崭新的村寨前——河口县瑶山乡水槽村委会上水槽村。2006年,这里就被命名为省级民族自然保护区。

村口的芭蕉树,随风摇曳,果实新成;悠闲的老人,穿着黑色的瑶族服饰,懒散地坐在自家房檐下,用瑶语聊着家常。邻居的宅基地上,搬砖添瓦,正在建设着新房。远处,新建设的村寨民居,已经竖起了几栋楼房,更多的是整齐的新瓦房。

才走进村寨,朴素神秘的瑶族民风便扑面而来。

村民盘正元的家是一栋两层的楼房,楼顶上还盖了几间瓦房,一个很大的阳台。阳台边上,爬满了青菜豆角,绿意盎然。

站在楼顶,远处是苍翠的大围山。傍晚时分,凉风习习,远山近黛,归鸟虫鸣,无限惬意。

民族文化是瑶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瑰宝。当地党委、政府在抓好瑶乡经济的同时,也在抓紧对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以满足瑶族群众的需要。

目前,河口是云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人口10.52人,瑶族人口2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 %。河口县四乡两镇两农场都瑶族分布。瑶族传统文化以瑶传道教信仰文化为核心,是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得较好的民族之一。

60多岁的盘正元,是州级瑶族民族歌舞非遗传承人,还是瑶族度戒师。17岁当兵回来,进行了度戒仪式。之后的40多年里,就一直生活在大围山深处的村寨里。这些年来,在他手下进行过度戒仪式的徒弟就有250人,曾当过37次媒人。

“俗话说,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在瑶族的传统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瑶族的每个男孩,在进行度戒仪式后,都视师傅如父母。我这一生,就有250个徒弟,他们都很尊敬我。”说到这里,盘正元自豪地笑了。

2024020702075050

瑶族男子结婚,也是有媒人的。汉族的很多媒人,只是一种职业,是一种“舌灿莲花、摇唇鼓舌”的体现;而在瑶族传统中,媒人很受尊重,一般的男子是无权成为媒人的。只有请师傅或者受人尊敬的长者去做媒人,女方家里才会尊重男方,才会重视这桩婚事。

“我做媒的那些孩子,也都喊我爸爸。他们结婚后,碰到家长里短或者遇到矛盾纠纷,还会请我去调解。”

早在1987年,时任瑶山乡水槽小乡建制副乡长的盘正元,就多方奔走,筹集到一些资金,准备带领村民开挖道路,打通偏僻的村寨通往外面的道路。

当时,太阳寨、梁子、牛塘和上水塘等5个村寨的村民,齐心协力,共同开挖。最多的时候,每天有2000人在挖山凿路。他们在山上搭建起油毛毡子帐篷,愚公移山般、夜以继日地开凿着他们的希望。

三年后,崭新的柏油路铺到了家门。

山外的精彩世界,也延伸到了世代在深山老林中耕种的瑶族村寨。很多瑶族老人第一次看见汽车,第一次看到公路。

那一刻,清脆的瑶歌,彻夜响透在大围山;激动的眼泪滚出来,滴落在滚烫的烈酒中。那一夜,无数的人醉倒在火塘边。

之后,一辆辆大车开进村寨,一车车香蕉和瑶山特产运出去,一沓沓钞票攥在了手中。

“现在,村里的土地和果林,基本上被种植大户和外地老板承包了。除了种植伺弄一点自己的‘自留地’,瑶族群众每年都有了稳定、丰厚的租地收入。很多年轻人,也相继走出大山,融入到了外面的世界中。”说到这里,盘正元笑了。

近年来,瑶山乡坚持“水果带动,政策启动,绿色拉动,强化基础,强化科教”的发展思路,按照“抓八角、扶香蕉、上畜牧、带蔬菜”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子,重点培植和发展香蕉产业、八角产业、肉桂产业、养殖业。“四大产业”充分利用湿雨热同季、土壤肥沃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山区特色经济。(未完待续)(文图/张密 余明

(0)
上一篇 2024-02-06 21:14
下一篇 2024-02-07 16:37

相关推荐

                                                                                                                  致敬城乡美容师-发现最美环卫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