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红了——走近中国磨盘柿第一村 

叶建华

柿子红了------走近中国磨盘柿第一村 

霜降刚过,应季柿子成为了热搜。

进入金秋尾声的北京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光,久居北京的人都有一种感叹,北京几乎只有夏冬两季,至于春秋短得可以忽略。若问春秋何处去,坊间调侃,春秋去了战国。

2022年10月23日,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经叶培红女士联系安排,我与罗小安、叶文香、周财成等一行怀抱憧憬之情,驱车前往中国磨盘柿第一村–北京房山区张坊镇大峪沟村,除了观看柿景、品尝柿子之外,还要拜访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我国三农研究知名学者、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朱启臻。

柿子红了------走近中国磨盘柿第一村 

得知我们一行到来,朱教授十分高兴,早早迎候在了村口。

大峪沟村是一个依山而建,顺沟分布的村庄。临近村口,“中国磨盘柿第一村”的门牌首先映入我们的眼帘。沿途摆满了待售的磨盘柿子、南瓜等特产。蜿蜒的水泥路,犹如毛细血管通向农家。整个村庄整洁干净,令人心旷神怡。无愧于国家级标准化美丽乡村。道路两旁、各家门前高高矮矮或生机勃发或历尽沧桑的柿树枝头挂满了红熟的柿子,如一团团火焰与骄阳辉映,十分耀眼。

柿子红了------走近中国磨盘柿第一村 

一位皮肤黝黑、穿着朴实、留着平头的人迎到车前与我们一一握手欢迎。叶培红女士把我们一一作了介绍。这时,我们才知道这位貌似老农的人就是全国大名鼎鼎的朱启臻教授。

正如歌中所唱“谁不说俺家乡好”。今年六十有五的朱教授更是家乡情深。当他退休返聘了两年后,为有利于他的三农课题研究,将主要时间驻留家乡、扎根土地、接近农民,成为了一位新著屡出更接地气的专家。

朱教授领着我们一路介绍着家乡,讲述着柿子的故事,谈论着家乡的巨变,解答着我们提出的问题。

当我们看到路边的一棵显得苍桑的柿树问其树年龄时,朱教授告诉我们,这棵柿子树的年龄在300年以上,我小时候记得这棵树有个大洞,我们小伙伴常在洞中捉迷藏,是我们儿时的乐园,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柿子红了------走近中国磨盘柿第一村 

我国种植柿子的历史跨越千年,柿子品种众多。如鸡心黄柿、镜面柿、四周柿、牛心柿、尖柿、磨盘柿等。磨盘柿果实扁圆,主要特点是腰部具有一圈明显的缢痕,将果实分为上下两部分,形似磨盘,故称为磨盘柿子。这种柿子体大皮薄,无核多汁,个头较大,最大可达500克左右。

我向朱教授请教:咱们大峪沟为什么能成为全国磨盘柿第一村?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朱教授略加思索,微笑着答道:您这个问题问得好,前两天我接受一位电视台记者采访时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大峪沟村为什么成为中国磨盘柿第一村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这里的土壤中富含磨盘柿子生长的微量元素;二是磨盘柿子树喜暖爱阳,这里的山脉挡住了北风侵袭,加之向阳高坡利于日照,为磨盘柿子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三是我们的先祖善于总结,精心培育,在历尽千年的实践中练就了一套嫁接、剪枝、水肥、营销等管理方法,保证了磨盘柿子的品质,形成了良好口碑,打造成著名品牌。小小柿子成为了我们家乡的大产业,滋养着世世代代的柿农。

柿子红了------走近中国磨盘柿第一村 

在朱教授的引领下,一路谈笑,一路拍照,每个人的手机中都留下了美不胜收的磨盘柿子倩影。穿过一个个小巷,我们来到了朱教授新盖的两层小院。大厅的几个柜摆放着许多图书,其中不少是朱教授的专著。大家无比羡慕朱教授这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其实朱教授虽然远离都市喧闹,在这峪沟中也难得清净,或因他名气太大,或因他为人真诚,或因他三农情结浓厚,政府、媒体、院校相邀讲课、接受采访、同道来访者络绎不绝,专家小院常常门庭若市,周六、周日尤为繁忙。

柿子红了------走近中国磨盘柿第一村 

在一番品茗、品鲜、聊天之后。朱教授说,霜降刚临,正是磨盘柿子品鲜之时,正像到了临潼不吃石榴,到了平谷不品桃子就不算到过临潼和平谷一样,到了大峪沟不品尝霜降过后在树上红熟的磨盘柿子就不算到过大峪沟这个中国磨盘柿第一村。我特意在后院为你们留了一些高枝上的好柿子让你们尝鲜。朱教授领着我们走出院门,拿着一根能收缩带有沙网的专用不锈钢管采果器。来到一棵几丈高的柿子树下,伸长了钢管,套上枝头一个红透的磨盘柿子,用力旋转,柿子落入网中,一整套娴熟的动作,陆续为我们每人采下一只。当我们摘取果蒂,通身红透,柔软欲滴的柿子入口,甘甜爽口、愉悦味蕾、滋润胃肠、心旷神怡。大家感叹,以往我们吃的柿子都是在家放熟,今天吃到了在树上自然成熟的柿子,并且是大专家亲自为我们采摘,因此可谓是天下最好吃的柿子,此情此景此味终身难忘。

柿子红了------走近中国磨盘柿第一村 

品尝鲜美甘甜的柿子后,朱教授把我们请到村里最有名的老隗私家菜馆,隗老板得到朱教授嘱咐后,拿出了看家本领,上了一桌最具特色的农家菜。啤酒干烧牛肉、脆皮咯吱、爆炒樽鱼等都具有特色、得到好评,最令人叫绝的当属拔丝薯块。据隗老板介绍,他们家拔丝可拔出10米长丝,并可当场验证,我们中有不少人做了试验,的确少见,筷子夹着薯块走了好远,丝仍然不断。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过了挺长时间仍然可拔出很长的丝来。据隗老板说,不少媒体前来做过报道。当我们向隗老板询问秘笈何在时,隗老板含糊其辞,不谈其详。不禁让我想到,无论做什么事,只有用心才能做到极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都可出状元。

柿子红了------走近中国磨盘柿第一村 

大峪沟村作为中国磨盘柿第一村,千百年来,这里的村民家家种柿子,少不了食柿,柿子定然会村民的健康带来一定影响。于是我们向朱教授请教。咱们大峪沟村人的健康其寿命情况如何?

朱教授说,我们这里的村民家家种柿子,自然喜欢吃柿子。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受灾之时,村民们靠吃柿子度过灾荒。磨盘柿子药食同具。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等含量丰富,高于一般水果,此外还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铁、钙、磷、钾等矿物质和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能对人体产生较高的热量,提供多种营养。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功能,对预防动脉硬化、心脏病、高血压、中风有良好作用。固有“果中圣品”之称。

柿子红了------走近中国磨盘柿第一村 

朱教授告诉我们,大峪沟村长寿老人较多,如今健在的百岁老人有几位。现在各级政府重视老龄工作,千方百计关心老人。我们一行都有着助老情结,希望为老龄工作贡献绵薄之力。此前得知村里办起了幸福老年驿站和老年食堂,为居家老人提供关爱。我们一行在朱教授的带领下来到现场参观学习。村领导热情接待了我们一行,应邀介绍了老年驿站和老年食堂的建设、老人在驿站和老年食堂的活动、就餐情况、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困难,让我们对北京郊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多了一份了解。

柿子红了------走近中国磨盘柿第一村 

我们的秋游采风接近尾声时,朱教授听说我是一位书法家,希望我能为他的新居留下一幅书法作品。我说,因为今天没有安排笔会环节,我未带笔和印章。朱教授说,文房四宝家里齐备,至于印章,邀请您下次再来时补盖。盛情之下,难以推辞,我们再次来到朱教授新居,泡开了新笔,铺就了宣纸即兴吟诵并隶书小诗一首赠给朱教授:

霜降来临柿子红,专家小院聚良朋。

三农养老同商讨,助力江山播暖阳。

柿子红了------走近中国磨盘柿第一村 

并以朱启臻教授名字创作了一幅“启智致臻”四尺对开横幅。还篆书一幅“家和万事兴”赠送朱教授的朋友郧文聚、樊闽夫妻。朱教授的弟弟朱启明协助哥哥热情接待我们一行,他们家几年前经营了一家“柿子红了”民宿,门前画墙上半年前请画家画了一幅柿子画,希望写“柿子红了”四个字,一直没有请到合适的书法家题写,于是盛邀我到他家帮助题写。墙壁上即兴题字曾在古代流行,我此前未曾涉及。盛邀之下,壮胆一试,于是端起墨碗,提起毛笔跟着启明弟弟来到他们家画墙前一气呵成在空白画壁上题写了“柿子红了”四个大字并署上时间和姓名。我自知墙壁题字功力不足,但启明弟弟和在场朋友点赞肯定,大家认为题字和壁画自然和谐、相得益彰,让我得以安稳忐忑之心。

柿子红了------走近中国磨盘柿第一村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时间已近下午五点,我们不得不说再见。临别时,朱教授赠送我一本新作《后院–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并签名,我当好好学习并珍藏。

金色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告别了朱教授,告别了中国磨盘柿第一村。

柿子红了------走近中国磨盘柿第一村 

美好的记忆将会永久悠长。

(12)
上一篇 2022-10-27 23:59
下一篇 2022-10-28 23:50

相关推荐

                                                                                                                  致敬城乡美容师-发现最美环卫工人